正文 城市群——城鎮化戰略的橋頭堡(3 / 3)

三、城市群的形成機理決定其仍將是未來城鎮化的主力地域

八十年代以來,巨型城市區域在全世界範圍內迅猛發展,我國的城市群更是因其“世界工廠”的特殊地位在空間上呈現“分散的區域性連續集聚”典型特征,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力量作用的結果。盡管近幾年在大的國際環境下,我國城市群內部出口導向型工業受到外需萎縮的影響,但城市群的形成機理仍將發揮作用,因而,城市群仍將是未來城鎮化的主力地域類型。城市群的具體形成機理如下:

(一)交通通訊技術的進步使得城市群在世界範圍內迅猛發展

現代交通通訊技術使人類的生產生活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擴散。無線電話、小汽車、電子郵件、網絡視頻會議、網上銀行、網絡購物等方式的使用大大解放了地理距離對人類經濟活動的限製,以至於某種程度上講,“地理”已經變得不再重要。當然,從全球範圍來看,交通通訊技術使生產鏈的全球性擴散成為可能,生產指令可以無障礙地在全球範圍傳達,形成了新國際勞動分工(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格局。

從區域範圍來看,交通通訊技術的進步擴大了人類對空間的使用範圍。具體來講,從都市區擴展到了更大範圍的巨型城市區域,實現了巨型城市區域擴展為“三小時魔術圈”,即在此範圍內,從中心城市到任何內部區域驅車往返時間為三小時。這被認為是人們心理上普遍可以接受的駕車出行範圍,這也是巨型城市區域目前擴展範圍為150公裏的原因之所在。

另外,正如麥吉所言,交通通訊技術的進步和應用,也使分散的城市化模式成為可能。正是摩托車等低成本交通工具的使用,使得農村和城市之間的聯係更加暢通。一方麵,農民參與非農勞動不需要必須居住在城市。另一方麵,工業活動不一定必須發生在城市。隻要靠近主要城市,能夠方便獲取必須的服務即可,如進出港口、物流服務、法律、保險、金融等方麵的谘詢業務等。這是我國巨型城市區域呈現分散型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以區域為基礎的城市化(region-based urbanization)發生的一個重要的技術條件。

所以,交通通訊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沒有使得地理空間的作用削弱,反而使“區域”成為一個最重要的實體以參與經濟活動,並便於集聚大量全球性的控製性功能。

(二)世界範圍的集聚趨勢使得城市群快速增長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經濟活動超越國界在全球分散分布的同時,主要生產、生活活動向著世界主要的城市區域集聚。集聚的原因,除了傳統意義上能夠使得企業共同享受優良的基礎設施條件、方便建立前後向的聯係、便於接近地方勞動力市場之外,世界各地這一波新的集聚趨勢還有助於企業應對複雜的全球性市場動態和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另外,不管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企業,都需要向主要節點集聚,方便與其合作者進行麵對麵的交流,以便在複雜多變的商業關係中,對潛在的合作者進行判斷,建立互信關係。因而,正是經濟全球化的開放性和競爭性使得集聚成為必需,使得巨型城市區域成為這一集聚過程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形式。

(三)跨國管理控製功能集聚的中心性決定主要城市周圍

從微觀方麵來說,高端的管理控製功能趨向於向著世界主要的節點中心集聚,比如跨國公司總部的功能和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由於全球性生產活動的分散進行,以及全球性時代經濟活動的高度複雜性,這些控製功能有著旺盛的需求,因而需要極大的擴張。

四、結束語

世界城市化近四十年的經驗表明,城市群是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城市地域類型,在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舞台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三十年改革開放,孕育了世人矚目的三大成熟的巨型城市區域,充當著“世界工廠”的重要角色,帶動著我國整體經濟高速發展。然而,金融危機後外需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三大城市群的經濟持續發展受到質疑。城市群是否仍將是未來城鎮化的主力,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問題。

麵對目前全球性的遊戲規則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經濟活動需要地理上集聚分布以增強整體競爭力。而我國日益通達的交通通訊技術為達成這一集聚願望提供了可能。所以,巨型城市區域仍將、也必然越來越成為我們經濟生活的主導。目前,我國正在向內需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中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旨在平衡區域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也正在逐步實施過程中,產業轉移的步伐正在日益加快。中西部地區將有望在未來培育多個有競爭力的城市群。耐心地培育主要核心城市,引導周邊農村工業化水平高的區域進行合理、有效的集聚,進而循序漸進的形成巨型城市區域,建立自身的區域化品牌,通過集聚效應降低成本、增強國際、國內競爭力。城市群內部的“半城市化地區”因其不完全的城市化而應給予特別關注,存在如當地非農就業人口的不完全轉化、農業用地非農轉化過程中權益分配的不合理等。城市群範圍內的“半城市化地區”將是未來城鎮化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重點投資建設、合理規劃管理的地域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