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群——城鎮化戰略的橋頭堡(2 / 3)

城市群有以下重要特點:

(一)巨大而連續的地理範圍

巨型城市區域的特征首先是“巨大”。這一說法尤其是相對於從城市向周邊蔓延的Metropolitan area(都市區)而言的。在空間上,巨型城市區域的範圍超越了都市區,範圍一般是距離中心城市方圓150公裏。在目前的交通通訊技術條件下,這是人類生產生活連續性擴散的最大空間範圍。通常情況下,巨型城市區域巨大的“體態”同時伴隨著超高密度的發展和對當地資源、環境最大限度的占用,形成了對區域規劃、管理理念和措施的極大挑戰。

“巨型”無疑是這一地域類型最為引人矚目的特點,巨型城市區域所特有的耀眼奪目的經濟、政治、文化表現是緣於其巨大的體量。因而,許多地方政府爭相成為巨型城市區域的一員,更有一些本身並不具備巨型城市區域形成條件的區域人為地劃定“都市圈”,被學術界稱為“圈都市”現象。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行為,無疑會導致過早開發進而造成資源浪費等問題。

(二)連續的城市地域

巨型城市區域內部均表現為“urban”,即城市性。也就是說,在這個大型區域內,除了城市及其周邊地區,也即都市區,呈現出“城市性”的特征之外,都市區外圍的“更遠鄉村地區”,也趨向於“城市性”,使得整個大區域內部空間上呈現連續的“城市性”特征,使巨型城市區域明顯區別於傳統的“都市區”或者規劃管理需要所設立的“區域”。也區別於“城市群”(City Cluster)概念。城市群常常被理解為“a cluster of cities”(一群城市),而沒有強調都市區外圍的農村地域的非農轉化。這導致城市群概念與傳統的“區域”概念並無區別,從而使得概念本身的重要意義大打折扣。同時,概念上的誤讀也是“圈都市”現象的重要原因。

在目前的交通通信技術條件下,由於高密度的人口和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處於工業化初期的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無需像十九世紀初的發達國家一樣向著城市集聚,而可以在農村進行。這種革命性的轉變使得工業的區位選擇脫離了城市的限製,可以選址在農村地區,但大多數工業仍然選擇距離城市較近的郊區進行,以便接近道路、通訊、供水供電等各種市政基礎設施。而在巨型城市區域內部,更遠鄉村地區參與非農轉化過程這一特征,不僅僅是中心城市對周邊鄉村地域擴散作用的體現,更是區域整體區位優勢以及中心城市的向心力給整個區域帶來的吸引力,從而吸引不僅來自大城市本身的投資、產業擴散,更主要的是接納了大量外商、外地(包括外省)直接投資,在這裏直接設廠生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些農村地區與它們所屬的都市區中心市的互動關係,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密切。比如,東莞與佛山的關係,不及東莞與香港的關係等等。

當然,正如學者們所指出的,都市區外圍原農村地區所呈現出的“城市性”,更主要的反映在這些地域進行非農活動,實現了快速的非農轉化。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是農業、非農業活動共存。同時,這些地域的部分或全部居民參與非農活動,他們的管理體製、生活方式等方麵存在“半城半鄉”的特點,故而被稱為“半城市化地區”(鄭豔婷等,2003年)。這使得巨型城市區域內部構成非常特殊,麵臨的規劃管理問題也紛繁複雜。所以,這一區域類型非常值得關注和研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周邊農村參與非農化發展這一特征,在我國被冠以“農村工業化”或者“農村城市化”之名,並認為地方的積極性起到了關鍵作用,農村工業化/城市化曾一度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加以推廣。然而,無視重要的宏觀背景、區位優勢以及發展條件等因素的情況下倡導地方動力,在一些不具備發展條件的地區會導致投資建設失敗,還會與有條件區域爭搶投資而導致的總體效益下降。正如周一星早在1991年指出的,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主要發生在少數發達地區,也即巨型城市區域範圍內,而其它區域的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實際上是都市區外圍擴展模式的發展。所以,農(鄉)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在我國並非普遍存在,也不應到處推廣。農村工業化的發生與其說是地方動力的結果,不如說是當地區位條件(即鄰近主要大城市)、營商氛圍、生產條件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區域性

雖然這一地域類型內部的性質已然幾乎全部都是“城市性”了,但是因其內部地域上的不連續性、以及分散化發展的狀況,所以無法稱其為城市,而隻能叫它做“區域”。但是,此區域並非傳統意義上為了經濟政策製定以及管理需求而人為地設立的區域。它是客觀形成的,區域內部存在城市地域所特有的同質性,同時與區域外部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經濟活動向著大區域集聚的態勢,是經濟活動跨國界全球分散分布的需求,也被認為是世界範圍內參與全球化過程的經濟體的空間重組的普遍性趨勢。“區域化”被認為是全球化的另一個側麵。通過區域性集聚,企業可以增強競爭力,抵禦全球化帶來的各種不確定的風險。所以,交通通訊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沒有使得地理空間的作用削弱,反而使“區域”成為一個最重要的實體以參與經濟活動,並便於集聚大量全球性的控製性功能。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區域”,這一新的區域在經濟、政治上更少受製於國家行政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