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特色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經濟論壇
作者:李麗莉
摘要:特色農業保險是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重要補充,有利於發揮農業保險“穩壓器”和“助推器”的作用,對推進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傳統農業大市,阜陽市農業資源豐富,區域特色顯著,擁有大棚蔬菜、果蔬、畜禽、中藥材等幾大特色農產品產業,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但特色農業投入多、價值高、風險大,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給特色農業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影響了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亟需農業保險加以保障。近年以來,阜陽市積極推動特色農業保險試點與推廣拓展工作,成效突出,同時也存在特色特色農業保險需求滿足度不高、覆蓋麵有待拓展、協作機製有待增強等問題,應從開展特色農險產品創新、建立多元化特色農險協作機製、營造特色農險發展環境等方麵推動其健康發展。
關鍵詞:特色農產品特色農業保險現狀對策
一、當前阜陽市特色農業保險開展情況
(一)轄區特色農業保險業務開展範圍
200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下發《關於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全麵部署農業保險工作。200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鼓勵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試點指導意見的通知》,鼓勵各地探索開展特色農業保險工作。2011年,安徽省財政廳下發《關於印發〈安徽省特色農產品保險財政補貼實施辦法〉的通知》,正式出台特色農業保險相關財政配套補貼政策。2012年,阜陽市人民政府第一時間跟進出台《阜陽市2012年特色農業保險實施方案》,各縣(市)區隨之也相應製定了各自的實施方案,以積極推動特色農業保險業務在轄區的試點推廣開展。按照該實施方案,轄區投保農業保險的幾大類特色農業品種主要有:大棚蔬菜種植、能繁母羊養殖、中藥材(桔梗)種植、大棚草莓種植、養豬(生豬)。各類特色農業保險主要是保障生產成本為主,不保障種養殖收益。
(二)特色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模式
按照省政府有關通知精神,特色農產品保險試點工作遵循“政府引導、自主自願、市場運作”原則,由保險機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不同於政策性農業保險那樣由政府及保險機構聯辦,共擔風險的模式。根據相關規定,特色農業保險保費分擔模式是,省級財政補貼20%,縣級財政補貼40%,市級財政以“以獎代補”形式進行補貼,參保農戶承擔40%。以能繁母羊的參保為例,每隻保額是500元,保費是30元,則由省級財政承擔6元,縣級財政承擔12元,其餘12元保費由農民自籌。按照《安徽省特色農產品保險財政補助實施辦法》,原則上農戶保費負擔比例不低於20%,財政保費補貼比例不高於80%。各類保險保費與保額標準因成本不同而有所差異。調查發現,種養殖企業和農戶對當前的保費分擔比例認同度較高,認為均在可承受範圍之內。
(三)2013年上半年轄區特色農業保險承保情況
目前,阜陽市特色農業保險業務全部由“國元農業保險阜陽中心支公司”一家保險公司承辦。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國元農業保險公司共承保大棚蔬菜7800畝,大棚草莓5400畝,中藥材(桔梗)60000畝,能繁母羊35000隻,生豬9800頭,共計保費收入1725萬元,累計提供風險保障26565萬元,為當地設施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提高了當地種養殖企業和農戶發展農業生產、抵製自然災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