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府財務報告信息的披露要及時、充分和全麵。財務透明度要求政府財務報告中應當及時披露與政府公共受托責任有關的一切信息,包括預算內活動的信息和預算外活動的信息,除此之外,還應包含潛在的資產和負債等隱性信息。
(3)政府財務報告信息的可靠性。如實反映是財務透明度的基礎,虛假的信息不能夠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所以,政府財務報告信息在披露之前應當接受獨立審計機構的審核,以確保信息的可靠性。
二、政府財務報告理論基礎之間的聯係與區別
(一)理論基礎之間的聯係
1、以反映政府的公共受托責任為目標
新公共管理理論將政府比作企業,將公民看做顧客,而政府的社會職能是以顧客為導向,為顧客提供所需求的信息。在這種公共體製下,政府財務報告作為政府行政信息披露的重要部分,其根本目標就是反映政府對公眾的受托責任。財務透明度要求政府對財務信息進行公開,如實反映政府對社會公眾的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其實質也體現了政府的公共受托責任。而基金理論雖然將政府會計分為多個報告主體,但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客觀、如實的向社會公眾反映政府對社會資源的使用狀況,以解脫政府的公共受托責任。
2、要求建立完善的監督體係
無論是新公共管理理論、財政透明度還是基金理論,都需要健全的監督體係來進行支撐。因為政府作為一個特殊的會計主體,其提供的財務報告是否真實可靠,是否能夠有助於決策,往往需要經過審計部門的鑒證。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政府的監督機構並不能及時有效的對政府財務信息進行審核,所以我國需要建立一套獨立於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體係,在政府財務報告公布之前,先要經過審計監督體係的鑒證,確保信息的可靠性,再向信息使用者進行公布。
3、現金製向應計製過渡是趨勢
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出政府應當采納企業的管理方法進行管理,企業的會計確認基礎是應計製,而我國政府目前還是采取以預算會計為核心的現金製會計基礎,不符合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要求,因此政府會計確認基礎應當逐漸向應計製過渡。此外,財務透明度對財務報告信息有著較高的要求,希望政府所提供的財務信息能夠全麵的披露,基於我國目前的預算會計體係,對一些例如固定資產折舊類的會計信息無法全麵披露,不符合公共受托責任觀的要求,所以應向應計製轉化。而基金理論同樣要求采用應計製為政府會計確認基礎。
(二)理論基礎之間的區別
1、出發點不同
新公共管理理論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來進行思考,以經濟學為基礎,希望通過管理的辦法來為政府所扮演的決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以至於能夠將社會公眾所提供的資源進行合理運用,來完成政府的受托責任。財務透明度是以信息為基礎進行分析,通過討論如何完善信息才能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並保證社會公眾的權益。基金理論是站在每一個政府活動所產生的經濟事項的角度出發,將政府活動劃分為不同的基金,通過基金來進行會計的核算和財務報表的披露。
2、側重點不同
新公共管理理論采用企業的管理模式,注重公共服務的產出,更加關心服務效率、效果和質量的結果。財務透明度更注重對政府公布財政信息質量的要求,強調財政信息的透明度。基金理論注重政府會計報告主體的劃分,采用多層次的報告主體來構建政府會計體係。
三、我國政府財務報告的改革方向
通過對政府會計理論基礎的研究,筆者認為我國政府財務報告的改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一)第一階段,依據財務透明度觀點
1、建立獨立完善的監督體係,確保政府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
政府不同於企業,不能夠依靠股東所雇傭的審計機構對其進行監督審查,這就可能造成政府部門對權力的濫用,也就不能夠完成社會公眾委托給政府的責任。筆者認為,對政府監督的機構應當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授權,由民間機構組成,定期對政府財務信息進行審核,這樣能夠確保監督機構的獨立性,同時社會公眾能夠參與到政府的管理中來,體現了政府的公共受托責任;另一方麵,在政府內部應建立完善的內審機製,能夠對政府的行為和財務信息進行實時的監督,這樣就避免了政府的敗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