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自信心是對自己力量的認識與充分估計產生的自我肯定。自信心是一種強大的內部動力,能激勵人在對事物和現狀具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堅持不懈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務。自信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認識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能促使幼兒產生積極主動的活動願望,大膽探索,思考問題,樂於與周圍人交往……逐漸發展樂觀、勇敢、獨立性強等性格特點,不然,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去認識和探索事物,容易形成膽小、懦弱、依賴性強等性格特點。因此,成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自信心形成的特點,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促進幼兒自信心的健康成長,具體可注意以下幾方麵:
安排日常遊戲時,要注意難度適中,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讓孩子在遊戲過程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見解,與別人不一致時,能展開爭論。
引導孩子在集體麵前表演,講故事。
培養孩子的自製力與堅持性。
自製力即自我控製能力,指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幹擾,控製自己的情感、言行。堅持性是指不怕挫折、失敗、克服困難、堅持達到目的的意誌品質。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幼兒在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和認識活動中已能明顯地表現出自我控製能力和堅持性的品質。幼兒的自製力和堅持性的發展不僅對其健康人格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於發展幼兒的認識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製力和堅持性強的幼兒,能夠最大限度地運用自己的智慧,達到認識客觀事物的目的,獲得知識,發展智力。自製力和堅持性差的幼兒,在活動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稍遇困難就氣餒退縮,因此難以獲得有效的認識成果,影響認識能力的發展。因此,培養幼兒的自製力和堅持性應該成為幼兒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訓練孩子對情緒的表達與控製。
表達和控製情緒是指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以及控製、調節自身情緒狀態的能力,是幼兒情緒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
對於外界環境刺激,兒童有多種反映方式。有些幼兒對很弱的刺激就能產生強烈的體驗,並常常有激烈的外部表現;有的幼兒則對較強的刺激也難以產生適當的反應,有的幼兒遇到一點不高興的事就長時間悶悶不樂;有的幼兒興奮起來不能控製自己,這些表現都是幼兒情感發展的不健康表現。
培養幼兒學會表達和控製情感,就是教他們正確區別“發泄情緒”和“表達情緒”、“壓抑情緒”和“表現情緒”的不同,發展他們能對外界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並用語言和表情表達的能力。
當幼兒學會適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成人便可以更好地了解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樣,幼兒才能夠與周圍的人建立更融洽和諧的關係,成為受社會歡迎的人。
遊戲訓練重點
從遊戲的內容看
5~7歲兒童的遊戲內容更加豐富、更加複雜。常以反映社會兒事件為主題的遊戲,例如“公共食堂”、“醫院’等遊戲,此時兒童在自己的遊戲中總是力求反映和揭示成人活動的社會意義。
從遊戲的形式看
5~7歲兒童的遊戲,有了更大的變化。開始能事先計劃自己的遊戲,與同伴商量分配遊戲的角色,也能更多地理解和堅持遊戲的規則。這些規則帶有普遍性和概括性,在遊戲中如果發生爭執,一般都能用遊戲規則來解決問題。而且對成員提出嚴格遵守規則的要術。遊戲中的糾紛常常是由於執行遊戲規則而引起的。
從遊戲的其他因素看
5~7歲兒童的遊戲時間延長,往往好幾天做一種遊戲,例如,對於有興趣的競賽性遊戲,甚至到了吃飯的時候也不肯中止。
從參加遊戲的成員看,5~7歲孩子喜歡進行集體遊戲,這種遊戲能反映較複雜的社會生活,參加遊戲的人數也就更多了,而且每一個角色要按遊戲的情節和規則行動,從而能使彼此之間的行動更加協調一致。
以下是此階段的一些幼兒訓練遊戲方案:
1.搶與讓
讓孩子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應搶著做,哪些事應謙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