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伴隨寶寶成長的遊戲(7)(3 / 3)

家長在前方走動,讓孩子追身上的氣球,停下來時,讓孩子拍拍胳膊上的氣球,或用腳去踩係在腿上的氣球。

一定要注意確保他的安全;給球充氣時,要避開孩子的臉或小手,以防崩傷孩子;禁止孩子用兩隻手去捏氣球的動作。

走動時要注意控製速度,以孩子能觸摸到氣球為宜,隔一段時間要停下來,讓孩子踩到氣球以增強他對活動的興趣。

5.玩具回家

讓孩子克服困難,訓練他不依賴他人,自己動手的意識和能力。

讓孩子學會收拾玩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發展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

家長把孩子的玩具放在不同的地方,如地上、沙發上、床上、桌子底下……

告訴孩子:“玩具玩累了,該讓他們回家了。”引導孩子自己丟拿玩具,並將玩具放在玩具箱內。

玩具放置的位置既要讓孩子能輕易地取到又要激勵他努力去取到不易夠著的玩具。

家長在這一遊戲過程中,應始終積極地鼓勵孩子自己丟拿玩具。出現困難時,給予適當的啟發和引導,當孩子克服了困難和障礙,依靠自己的能力拿到玩具時,應及時地給予表揚和稱讚。

注意孩子的安全。當孩子動作有可能出現危險時,家長應該在其身旁注意提醒並加以適當的保護。

6.拔蘿卜

愉悅孩子情緒,初步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讓孩子坐在床上,爸爸牽著孩子的兩隻手,一前一後地牽拉他,口念兒歌:“拔蘿卜、拔蘿卜、拔出一個大蘿卜。”

牽拉幾次後,爸爸裝作很吃力,告訴孩子:“蘿卜太大了,爸爸拔不出,現在請媽媽一起來拔蘿卜。”媽媽抱著爸爸的腰,兩人一起牽拉孩子,做出使勁“拔蘿卜”的樣子。接著可用同樣的方式把布娃娃、小花貓等玩具放在爸爸身後一起拔“蘿卜”。然後將孩子拉起來,告訴他:“蘿卜被拔出來了。”

在牽拉孩子的過程中,動作要輕柔,將孩子拉起來時,預防拉傷孩子肌肉。

等孩子熟悉程序後,家長可和孩子互換角色,家長被“拔”出來,以增加孩子的信心和興趣。

7.學稱呼

學習稱謂常識,為日後的社會交往活動奠定基礎。

準備一些有不同年齡人物的卡片,指著卡片上的人物告訴孩子怎麼稱呼他們,如“叔叔、阿姨、姐姐、爺爺、奶奶等。”

指著卡片上的人物,問孩子“這是誰”,讓孩子說出對他(她)的稱呼,孩子如有錯誤,及時糾正他。

讓孩子按指令分別找出不同年齡人物的圖片。

當家裏來客人或帶孩子做客時,要讓孩子養成稱呼人的習慣,不對時,家長要更正。

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對幼兒進行“稱呼”教育,直到孩子能基本掌握不同年齡的人如何稱謂為止。

8.狼來了

學習安靜地等待,培養初步的耐心。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減輕對媽媽的依賴心理。

準備兩個兔子頭飾和一個狼頭飾。媽媽和孩子扮演兔子,爸爸扮演狼。

讓孩子坐在安全處,告訴他:“現在媽媽要出去采蘑菇,你在這兒等媽媽回來。”然後進人另一個房間。片刻,媽媽出來,抱起孩子表揚他或給他食物代表“蘑菇”。

媽媽領著孩子在房間玩,片刻,爸爸戴著“狼”的頭飾出現。媽媽告訴孩子“狼來了,不要說話,也不要動。”然後和孩子一起安靜地躲在沙發後麵。爸爸在房間裏走動一圈,假裝沒看見孩子,離開房間。媽媽再帶著孩子走出來繼續活動。“狼來了”的情景可重複進行。

不要讓孩子一次“等待”的時間過長,當孩子達到成人要術時及時表揚他,給他以強化。

9.為爸爸服務

培養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幫助孩子辨認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爸爸下班時,有意識地讓孩子幫忙做一些事,也可教孩子:取來拖鞋,將小板凳拿過來教孩子捶背。

讓孩子按指令去取物品,使他們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稱、用途;通過為爸爸服務,培養孩子關心親人的意識,逐步樹立起對周圍人、對社會的服務意識,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品格的人。

10.愛小動物

培養孩子對小動物的愛心。

讓孩子學習動物叫聲、練習發音。

培養與人分享食品的習慣。

給孩子看一些動物圖片,讓孩子辨認動物名稱。

家長示範各種小動物的叫聲,讓孩子模仿發音。

讓孩子模仿各種小動物的動作。

將一些動物玩具排列起來,讓孩子給它們分發食品,同時可念兒歌:“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

家長可給孩子買一些小東西,如幾隻小雞、幾條魚,讓孩子觀察它們的活動並學會喂食。

11.扮鬼臉

讓孩子了解各種表情,培養模仿能力和幽默詼偕的個性。

準備畫有哭、笑、生氣、發怒等表情的臉部圖形若幹,讓孩子看圖片,引導孩子回答圖中的人是在幹什麼?

成人可對孩子做各種鬼臉,如:瞪眼、吊眼睛、垂眼睛或一些哭、笑的表情。

讓孩子注意觀察成人表情的變化並模仿成人的動作。

成人的動作不要過快,否則,1~2歲的孩子跟不上。可讓孩子區分“哭”時的表情與“笑”的表情,讓他知道“笑”比“哭”好看,培養孩子養成樂觀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