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章 清朝的虎皮(1 / 2)

正值七月酷暑又當中午之際,整個空氣中都迷漫著火辣辣的熱氣,地麵上灑水即幹,卻依然擋不住天津居民的好熱鬧之心,或高聲或低語的對著陌生的外國事物品頭論足。新建的天津碼頭停靠著八艘西洋大船,船隻靠定後,陸陸續續下來許多金發碧眼的番邦人物,在人群中不時發出起哄聲。放眼外海,仍有數艘巨船大艦在海麵上遊蕩。不過最為醒目的還是東印度公司麾下的那兩艘三十六門炮的護衛艦,廣立的桅杆配上密密麻麻的炮門,的確能震懾住納蘭西林、林則徐、長豐安這些傳統清朝官員地內心。

東印度公司的高層人員集體訪華,再加上散落在東南亞的各國軍官、商團,此次來津的人數達到二千人之多,可見前些日子的高福利、高待遇確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群,有托家帶口的拿著大包小包打算在華定居的中產階級,有逃避教規的宗教避難者,更多的還是報著發財夢的海外冒險者。

開辦在馬六甲的英華書院此次也加入了北上的大潮,校長米憐帶著全體師生出現在了大沽口,與前來接待的馬禮遜、梁發等人互述衷腸,在鹹豐皇帝的親自邀請下,米憐終於同意將英華書院遷往天津新校。

諾大的大沽口港內,洋帆竟起,魚貫而入,展開了新與舊兩種製度的碰撞。禮樂齊鳴下,林則徐、納蘭西林眾人代天設案,接受以喬治·托馬斯·斯當東為首的洋人使團朝拜。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沽口炮台,炮口正對著停船區和等待靠岸的船隻,甚至還隨著船隻的移動而轉動炮口,警惕十足。另外整個建築渾然一體,易守難攻,完全出乎小斯當東的預料,更不像那幾個回澳商人們說得那麼不堪,使得原本有些想法的隨行武官,開始變得小心翼翼起來。

得益於奕緯的穿越者效應,大清國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鋼筋水泥建築工程的國家,這些劣質水泥,雖然在堅固度上差強人意,但有了鐵筋骨架的加持,揉進了水泥石子的硬度,在防禦前膛炮的運用上仍具有其它建材不可比擬的優勢。不過民用鐵料和土法水泥的費用也讓林則徐等督建者著實心疼,若非在西洋艦炮的刺激下,這些本土官員無論如何也不舍得花費如此巨資。

當初新建的那座水泥廠,在生產出了第一批實用水泥後,奕緯立刻進行了重組,投資人鹹豐占股四成,發明人占股三成,經營方占股三成,完全推入了市場經濟,並且為今後的水泥升級提供了充足的預算,更重要的是為未來工廠的模式提供了樣本,一開始就否定了官商和營的低效模式。

新的大沽口炮台群,在原先兩個炮台的基礎上,又新修了四座炮台。其中第一、二座炮台,完全為鐵筋水泥構造,兩座炮台各安裝六門進口的西洋二十四磅炮,這種火炮有口徑一百四十四毫米,炮管長二米九,全重約五千餘斤,需要十二人操作。火藥用量四到五斤,彈重二十一斤七兩,最大射程約一千六百米,有效射程四百到一千二百米,射速也可達到每兩分鍾三發。

同樣是五千斤重量,比起同時期的清軍五千斤、六千斤炮,二十四磅炮在射程和火藥用量上比前者要遠和重得多。同時清軍火炮有一個嚴重缺點,那就是炮身龐大,炮口極小,炮彈較輕,清軍炮彈一般隻有三至十餘斤左右。另外,清軍火炮裝填程序複雜,費時多,射速慢,如果第一發不中,則第二發已因敵艦遠去而鞭長莫及。雖然火炮每分鍾可能達到一到二發,但因為冶金工業的差距,炮管無法承受持續射擊,隔一段時間就需休息以冷卻,故每小時平均隻可能發射八發,每天通常不超過百發,且鐵炮在射擊六百發,銅炮約二百發後,就已不太堪用,必需回爐重鑄。

當然了,在任何戰爭中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人員,再好的裝備沒有相應的人員操作,也發揮不出應有的威力。這兩座炮台的操作人員全部出自軍校實習生,運用的都是西方最新一代的操炮技術。坐落在高山斷壁中間的炮台,麵對海平麵視野極佳,由於地基的加持下,射程進一步增加,而炮台本身的高度,使得海麵艦炮必需抵進沿岸三百米之內進行仰射才能造成有效殺傷,這段距離便成了風帆戰艦的死亡之地。

隨行的各國武官,依稀可見修築在北岸石壁之上的炮台,居高臨下的炮口正對著港口外停帆掛纜地洋艦,雖然距離較遠看不是很清楚,隱約可辨的是,炮台間來來回回運送實彈的清國兵丁。炮台反射出天青色的光澤,讓洋人奇怪的是沒有看見連接點,整座炮台仿佛天然形成,讓諸洋團十分不解,雖然西方也有水泥的運用,但南亞通訊落後,來那裏地大多是貪財好狠之輩,根本沒有觀注這類科學進步的眼光。

第三、四座炮台坐落在河岸左側的製高點上,炮台用花崗石條建造,並以水泥和河沙勾縫而成,建造的極其堅固,足以力扛三十年後地後膛鋼炮。整個建築仿造十九世紀流行地歐洲半地堡式防禦體係,城門、城牆、城樓、護城壕均用優質花崗岩築成,完全超出同時代水平,因為時間尚短還沒有完工,進行中的工期為洋人參觀提供了樣板,抵進之後能夠很好的看見整個建築的構造,實實在在的巨石,通過不知名的混合物連接在了一起。每座裝備了四門三十二磅炮,這裏的三十二磅炮是指炮彈重量,換算成國產單位,大約為二十九斤。從炮身上來講屬於加長版的加農炮,就射程比較,超過同等級艦炮射程最少三分之一,這種重炮是專門用來對抗洋人風帆戰列艦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