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現代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任何國家都意識到,讓國民得到更多的知識對國家發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說,知識對每個人的成長和未來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知識的獲得來自於每個人從小的不斷學習和積累,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現在社會中,家長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學習。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可謂是含辛茹苦,操碎了心。他們為孩子的學習提供一切條件和機會,上學送放學接,回到家還經常要陪著孩子做作業,有時要熬到深夜,足以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天下父母之苦心。然而這樣做,對於有自主性的孩子而言,固然沒什麼大的影響,這類孩子往往會自己獨立作業,獨立學習,不用任何人叮囑,會自動自發地在學習上去拓展和延伸,長此以往他們的成績自然會有所提高。
而對於那些本身就缺乏自主性的孩子來說,家長的跟蹤學習會使孩子自覺性缺失,對家長形成依賴心理。有很多孩子在學習、做作業上依賴家長,家長不陪同就無法獨立完成,家長隻要稍不監督,就開小差,做小動作,或者跑出去找朋友玩耍,好像學習跟自己無關,隻是一種應付老師和家長的任務。這種孩子是不會自覺去學習的,因為他們根本意識不到學習就是自己的事,是自己以後走向社會的立足之本。所以,家長必須從小培養孩子自覺學習的習慣,這對孩子未來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長要讓孩子意識到自覺學習的重要性。自覺是成功的引擎,是成就的需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要進行各種生存能力的培養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素質教育體現了以人為本,注重情感教育的思想,但我們現行的教育體係卻忽視了這一點,以至於我們的孩子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隻是盲目聽從老師教誨和家長的安排,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和需求。
其實,任何人隻要對一件事情產生興趣,都會積極努力去做,小孩子也一樣,當孩子有了學習興趣,就會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但是,玩是孩子的天性,學習的自覺性如果脫離了天性,那一定也是空中樓閣。而現在,很多家長就是希望孩子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去玩,用盡可能多的時間去看書學習。且不說這種願望的是與非,單從其可能性上講,就是不現實的。在玩與學的關係上,家長要把握的就是一個度的問題,隻有做到了既有時間玩,又有時間學習,才能達到良性的學習娛樂雙贏結果。
無論是什麼樣的孩子,要達到雙贏,就必須做到兩點:一是孩子在學習時能夠看到完成任務後去玩的希望。這一點看似簡單,可很多家長往往卻都忽視了,周末和節假日給孩子安排了滿滿的輔導和練習,孩子一點都看不到什麼時候是盡頭,他的學習就變成了應付大人,甚至是熬時間,當然也就沒有了自覺學習的興趣。
其次,一定要確保孩子玩得盡興。既然去玩,就要讓孩子拋開各種壓力,甩掉各種包袱,痛痛快快地玩,開開心心地玩,別讓孩子在玩的時候惦記著還有好多作業要做,還有許多的單詞沒背。
每人孩子的意誌力強弱不同,家長應該具體分析,要從孩子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孩子做事情虎頭蛇尾,一開始決心很大,幹勁很足,但是熱乎勁兒過後就覺平淡無常,沒有興趣了,當然就不會自覺去做了。而有的孩子做一件事開頭猶猶豫豫,難下決心,但是做起來之後興趣會越來越濃,自然而然就會自覺主動去完成了。
孩子的學習態度往往受很多因素影響,在他還沒有進入狀態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著急。孩子也是有自尊心、上進心的,誰都不想落後,在狀態不好的情況下,如果連大人都亂了分寸,心煩意亂的,孩子就更會不知所措。在孩子學習不好的時候,家長更要有耐心,孩子越是怕學習,越不要逼他,否則就會把他僅有的一點自信都嚇跑了。嗬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就像嗬護一棵幼苗一樣,再大的樹也是一寸一寸長起來的,急也沒用。孩子有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隨著自覺性的提高,他也會懂得學習是自己的事,家長無論如何都不能代替,最終還得靠他自己。所以,父母所能做的,隻能是激發出孩子的潛能,把他的熱情調動起來,讓孩子明白學習對自己的重要性,讓他自己懂得應該自覺去學習,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讓他自己成長起來。
我們必須教孩子明白“物競天澤,適者生存”的道理。教孩子懂得,麵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如果沒有足以維持自己生存的能力,那麼總有一天會被社會淘汰。要想在這個充滿精彩和競爭的世上過得舒心,就需要不斷地學習,在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中豐富和掌握更多生存的能力,這樣人生才沒有平淡。“學習是自己的事”,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讓孩子及早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