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大包大攬會害了孩子(1 / 2)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那麼,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夙願。孩子從呱呱落地開始,最先接受的是來自家長的教育。為了讓孩子成才,家長們放棄休息的時間,陪著孩子幹這幹那,生怕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可是這樣弊端卻很多,反而讓孩子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慣,阻礙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經常聽很多家長在一起交流經驗:“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孩子每天做作業我都陪在身旁,我一離開,她要麼不做作業要麼亂做一氣。”“孩子碰到不會做的題目就愣在那裏,叫他做別的還要發脾氣,每天作業都要拖到晚上九、十點。”……因為有相同的教育疑惑,這些家長交流起來特別有感觸。

其實,絕大部分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別人的後邊,怕他們跟不上節奏,於是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陪孩子做事,幫孩子做事。

曾經有人把中國家長跟外國家長相比較:當看到自己的孩子跌倒的時候,外國的家長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即使在站起來的過程中一次次跌倒;而中國家長則是馬上跑過去將孩子扶起來,再噓寒問暖,看看有沒有磕著碰著。我認為,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幫助他們,但是如果一直把孩子當成“寵物”,孩子是不會有出息的。

現在的家長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大都持相同觀點:一是現在的社會太複雜,五花八門的東西太多了,而孩子經曆太少,放手不管讓人不放心;二是就一個孩子,不舍得讓孩子去吃苦受累。因此,許多父母在孩子的生活、學習上,總是或多或少地包攬一些事情。

其實,父母處處為孩子大包大攬,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使孩子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沒有動力,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如果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是失敗了,他們不是怨自己,而是怨父母、怨社會。事事替孩子想好,父母們以為是愛孩子,卻沒考慮實際上剝奪了孩子成長中適當遭受挫折和困難的教育機會和權利。人的基本屬性是人的社會性,每一個孩子都要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所以,家長應該明白,教得了孩子一時,教不了孩子一世,因為誰都不能陪自己的孩子走一輩子。

讓孩子具備正常的智力、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適應能力,這才是我們要的結果。父母應該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凡事不要為孩子大包大攬,適當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並且承擔後果是成長中必須付出的代價,隻有付出了成長的代價,孩子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

孩子有手有腳,有自己的頭腦和思考方式,少替孩子做一點事並不意味著孩子會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在獨立思考、探索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到自我的力量,並由此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即使孩子一時失敗了,也是為他將來的人生積累經驗。過分包辦,隻會限製孩子的正常發展,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