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現代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任何國家都意識到,讓國民得到更多的知識對國家發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說,知識對每個人的成長和未來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知識的獲得來自於每個人從小的不斷學習和積累,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當學習上升到生存的高度,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學習,知識有效和合理的累積就尤為重要了。
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經常會聽到類似的評論:你看張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多好,李家的孩子學習太差,等等。言語中無不透露出一種傾向,取得好成績就是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成績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那麼,到底成績的好壞能不能決定孩子未來的一切呢?我認為這是個社會性的問題,隻有現實會告訴各位家長真正的答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就有兩位同窗,一個當時學習成績拔尖,幾乎回回都能考第一名,是家長眼裏的好孩子,老師眼裏的好學生,是當時老師和家長要求我們全班同學學習的楷模。他後來如願上了一所大學,再後來分配到一家大型鋼廠做了一名工程師,也算是順利。
還有一位同學,這位仁兄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是腦子靈活,除了學習什麼事都能幹,幫同學修車子,給宿舍的窗子裝玻璃……反正在老師眼裏是不務正業型的,但在同學圈裏卻獲得了良好的人緣。他後來上了一所普通大學,學了一個普通的專業,現在是一家軟件公司的老總,事業如日中天,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成功吧。
當然,作為一名學生,是應該以學習為主,但是成績並不是檢驗學習成效和個人能力的唯一標誌。現在許多學生、家長,甚至老師把成績看得太重,好像有了成績就有了一切,顯然這個看法有些武斷。成績好,家長老師都高興,但能擁有值得驕傲的成績的學生又有幾個?
成績固然重要,但是不應該把成績當作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標準。事實無數次證明,成績和能力並非成正比。孩子終究要走出家門,適應社會,要想經得起社會的磨煉,隻有具備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才會有更好的發展自己潛能的機會,在生活的競爭中遊刃有餘,而不至於被大浪淘沙。
應試教育使得大多數家長提及“成功”,幾乎不假思索地把“學習成績好”放在第一位,而且其重要性要遠遠大於其他要素。其實,學習成績好對於取得成功來說,既非必要條件,更非充分條件。
那麼,為什麼如此多的家長陷入這種“集體無意識”中呢?
我們不得不回過頭看目前的教育體製,高考是上大學的主要途徑,學校裏講成績,工作講文憑,所以教育工作者在這種情況下隻能以成績來評價孩子。但是,社會生活不是要求你會讀書,會考試就行,能力是檢驗你能否在社會中立足的根本條件。孩子的學習再好,成績再出色,如果他們沒有獨立自主適應社會的能力,在競爭日趨殘酷的今天,必將難以立足。
生活中常有些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致使他們身上的一些能力和優點就被抹殺,課堂上老師冷眼相待,在家裏家長整天嘮叨,周圍的同學朋友也把這些孩子當怪物來看,不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因為一談學習,這些孩子就什麼也不是了。有些家長幹脆就斷言:“就你那成績,長大能有什麼出息,啥也幹不了。”試想:這些孩子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下生活和學習,孩子的心理健康難免會受到嚴重影響。
因此,我認為,作為家長,不應該隻看重孩子的成績,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堅強毅力才是關鍵。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的成就之大,貢獻之大,是一般學者都望塵莫及的。可正是這位偉人,在讀書的時候學習成績卻很差,他的成功不是因為他的成績,而是因為他的能力。
成長的過程,不但是知識的積累過程,也是增強孩子各種生存技能,培養孩子健康身心和頑強毅力的過程。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但進入社會就顯得無所適從了,而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怎麼樣,卻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發展自如。一個人在學校學到的隻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識,能否適應社會,往往取決於個人在社會中的適應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學習所能代替的,它需要人在社會中不斷實踐、積累,不斷充實自己的能力。
同樣,社會機遇更不是學習成績能帶來的。創造並把握機遇更多的是需要出色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沒有足夠的社會能力,再好的學習成績也是白搭,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屢見不鮮。
現代社會複雜多變,每個人都將麵臨更多的挑戰。“教育決定一切,成績決定人生。”這樣的偏執的觀點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的時代。一個沒有社會實踐能力,空有成績和文憑的人將很難立足於社會,因此,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一定要改變觀念,千萬不能一味重視成績,而應該全方位的鍛煉孩子,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和成功創造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