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種信仰的需求,有一種靈魂安頓的需要,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信仰的種子,這顆種子能不能生根、開花、結果,關鍵取決於一種培養,有沒有這種培養的文化氛圍,對於培養每個人的信仰是很重要的。”這是國內一位著名教育學家肖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一段話。可見,信仰對於一個人在成長中培養獨立思考的自主能力,樹立正確的目標,實現理想和自我價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獨立生活能力是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要從尊重孩子的選擇、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做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有主見和獨立自主的榜樣,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個沒有主見,處處依賴別人的人,什麼事都拿不定主意,動不動就要求助於別人,那麼,就很難指望孩子成為果斷、剛毅、有主見和獨立自主的人。父母要了解各個年齡階段孩子所普遍具備的能力,知道什麼年齡能做什麼樣的事,大膽放心地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自己去做,讓孩子在自主選擇、自己去做的過程中主動探索、發掘自身潛力。這是孩子認識世界、認識事物,鍛煉孩子思考和判斷能力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即使孩子做錯了,選擇的不是很合適,家長也應正確教導,而不要過多地批評指責,更不能粗暴地否定孩子,否則孩子因為害怕,下一次可能就不敢大膽地按自己的想法選擇了。
因為生活年代和社會環境的不同,每個人的思想觀念、信仰和追求以及對具體問題、具體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隨著多元化文化的發展,孩子的信仰和追求也有了更豐富的內涵。我們不能總是用自己處事的標準和麵對問題時的態度去衡量和要求孩子。現在很多家長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評價,約束孩子的選擇。比如孩子喜歡奧特曼,崇拜奧特曼,買玩具、穿衣服,上學時背的書包都要有奧特曼圖案,喜歡喜洋洋、崇拜黑貓警長……
孩子所做的這些選擇基於孩子本性的天真,自有孩子選擇的理由,家長如果盲目否定或者阻止孩子,隻會讓孩子自信心受傷,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喪失自我決定和負責任的能力。孩子雖然天真,想法有時難免很幼稚,但是孩子也有自己的優點,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會,許多想法連父母都沒有想過或者想不到,孩子卻想得到。
所以說,孩子有什麼新的想法和做法,做父母的不要隨意下結論或予以否定。應該多聽聽孩子的解釋,了解孩子做出各種選擇的想法,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去實踐,通過實踐來檢驗其想法和做法正確與否,從而培養孩子獨立的生活能力。今天的社會發展迅速,變化相當快,孩子將麵臨多種選擇和決定,能力的缺失隻會讓孩子在麵對生活的挫折時感到恐慌和緊張。
也許,各位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近些年出現了對高考甚至是對整個中國教育都極具諷刺意義的高考零分作文。誠然,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這種做法固然不可取,但這種現象的一再發生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是什麼讓這些孩子敢拿自己的命運開玩笑?當然,這是個比較深刻的話題,在這裏不便探討。
我想說的是這些零分作文並不都是文筆庸濫,思想空洞,沒有內容的,其中也不乏深刻的思想內容、獨特鮮明的見解,而且有些作文文筆和用詞相當有個性,隻是有些過於辛辣犀利的語言觸及了一部分人的立場和利益。我們不能因為這類作文不符合傳統教育體製應有的理念和意識,就否認其社會價值,否認其超脫傳統的自主性。讓事實來說話,更具說服力。
許多家長把教育孩子作為一種對自己的補償,把孩子當成自己未曾實現心願的實現者,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剝奪孩子的選擇權。教育孩子固然少不了對孩子的要求,但更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孩子多溝通彼此的想法,正確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使孩子慢慢懂得自己該怎麼做。
我們應該盡量選擇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尊重孩子,重視孩子的個人自主權,讓孩子學會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自己做出選擇,獨立地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孩子和家長一樣都渴望得到對方的理解支持,切不可為孩子包攬一切,不尊重孩子的選擇,甚至粗暴地幹涉和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這種做法不利於孩子獨立行為的發展,容易使孩子的個性受到壓抑,身心受到傷害。
對於每個人來說,隻有自己才能真正決定未來的一生該如何度過。家長尊重孩子對未來的決定,孩子的獨立性、自我約束能力也會因此得到充分發展,從而會有一種成就感、自我價值感和責任感,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