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孩子不是天才。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在他們出生的一瞬,父母都是懷抱著雄心萬丈的期待。他們甚至可以把整個世界送到這些眼睛黝黑、笑容純淨的小小精靈手裏。很多父母相信——而且是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隻“潛力股”,隻要提供“上市”的機會,就能成為根正苗紅的“藍籌股”,將來一定會前途無量!
為了這個目標,父母為子女進名校殫精竭慮,一路走來,孩子都要送進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名牌大學,在教育上下足血本。為了子女將來出人頭地,他們砸鍋賣鐵沒關係,賣血吃稀也甘願。父母這股勇往直前的自信力量來源已不可考,悲慘的是很多子女似乎並不領情。
有些人把“80後”和“90後”被稱為垮掉的一代,認為這些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好像除了吃喝玩樂,從來都不知道理想為何物,奉獻為何物。他們缺乏係統的愛的教育,他們也開始喪失自我價值和人生理想。他們沉淪,他們犯錯,他們沒有方向。
不用諱言,目前的學校教育存在很大的問題。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中,它的教育力量顯得越來越疲軟,培養出的人才越來越與社會脫軌。拿著成績當令箭,決定了整個社會用偏頗的方式來衡量一個孩子的成就和發展。
教育的目的本來首先應該是讓孩子能成長為“人”,並非僅僅為了成績優良撈個文憑,可當升學率與考試成績成為唯一或者最重要的評價標準時,教育就被工具化和功利化了,成為一架冰冷冷的機器。
在《愛的教育》一書的譯者序言裏,夏丐尊先生就曾說,“學校教育到了現在,真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製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而於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聞有人培養顧及。好像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又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過不休,而於池的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而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學校教育的功利性和偏頗性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但學校不是培養孩子的唯一場地。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一窩蜂把孩子往名校送,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對社會和家庭有用的傑出人才。可是,不少父母卻可能從沒想過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可能比名校都大。學校教育的缺陷是無法避免的,再好的學校教育都會有缺陷。而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勝過好的學校,好的老師。
美國教育家M·S·斯特娜評價說:“教育不應該在學校由教師開始,而應該在家庭裏由父母開始。”從學校可以學習到書本知識,而家庭卻是孩子教育的大本營,有著其他教育場所不能取代的功效,家庭教育的成敗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小到一個話題的交談,大到意誌力的培養,家庭教育都能起到施行智能開發、培養興趣點、引發求知欲,培養良好行為道德習慣和健康人格的決定作用。
家庭是一個人最初的成長環境,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其實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小集體有密切的聯係。家庭教育是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種教育,父母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土壤,就將有什麼樣的苗苗在生長。家庭教育可以培養一個孩子的習慣、品德和性格,因為這個時候正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和做事作風的關鍵時刻,是一個人一生的奠基期。
科學研究證實,孩子的一生中至少需要一個成人對他始終耐心地鼓勵和幫助。也有研究表明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與父母的情感和親子關係的質量是密切相關的。隻有真正偉大的父母,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能自我調節的人,並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或套話。無數的事實都已證明,父母的支持、鼓勵和愛,是孩子日後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