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常見病
新生兒臍炎
新生兒臍炎是由於斷臍時或出生後處理不當,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等化膿菌侵入、繁殖而引起臍部的炎症反應。
◎主要症狀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傷口多日不愈,有少量漿液性分泌物。症狀重者臍部及臍周皮膚明顯紅腫或潰爛,有多量膿性分泌物,伴有臭味,甚至在臍周形成膿腫或蜂窩組織炎、皮下壞疽,或導致腹膜炎,常伴發熱,拒乳,煩躁。如病情繼續發展,可引起敗血症、大腿深部膿腫、臍靜脈炎、肝膿腫等。
◎護理要點
新生兒臍帶結紮後,媽媽每天都要用75%酒精消毒臍根部,擦洗時用蘸好的酒精棉簽從臍根部用螺旋動作向四周擦拭,不可來回亂擦,以免把周圍的細菌帶入臍根部。保持局部幹燥,洗澡時不要讓水弄濕寶寶臍部。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有些潮濕或少量分泌物,媽媽可用棉簽蘸75%酒精擦淨,幾天以後就會幹燥。
新生兒臍根部經常有膿性分泌物,周圍皮膚紅腫,或者有肉芽鼓在臍根部等症狀時,應及時送醫院就診。
臍疝
◎主要症狀
在臍帶脫落後,個別新生寶寶的臍帶部有一個軟的像小氣球狀的、凸出臍窩的東西,在寶寶哭時或有腹脹、咳嗽時會明顯地鼓起來,這就是臍疝。臍疝是在臍帶的表皮愈合後,因新生寶寶臍帶的肌肉和鞘膜發育不良,腹部深部肌肉層裏原來臍帶的血管通道仍未閉合,在新生寶寶腹壓升高時,腹部脹了起來,小腸的一截會被擠進這條通道內,使臍帶部凸起,便形成了臍疝。
◎護理要點
發現寶寶出現了臍疝,不要緊張,一般不用怎麼處理。隨著寶寶肌肉的發育,大約在1歲左右就可以自然痊愈。
常見皮疹
玫瑰疹
◎主要症狀
玫瑰疹又稱“三日熱”,平均發燒3天,燒退後才會全身出疹。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小寶寶,年齡在3個月以下的小寶寶很少患此病,可能是因為體內仍存有由母體傳來的抗體,可以抵抗病毒入侵。此病一年四季均可能流行,但在春末夏初時病例較多,傳染途徑主要經飛沫傳染,是一種傳染力很強的疾病。
玫瑰疹是因急性病毒感染所致,這是一種第六型皰疹病毒,它是在1986年由艾滋病毒患者血中分離出來的新型病毒。後來,醫學家證實了這種病毒是造成寶寶玫瑰疹的元凶。
玫瑰疹一般不會有太多的合並症,但少數患病寶寶高燒時會出現熱痙攣。它基本上還算是一種良性的疾病,而且得過一次後就可以終身免疫。
◎護理要點
寶寶玫瑰疹在治療上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藥物,主要是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例如充足的營養和水分;發燒時的處理也與傳統的退燒方法並無不同,可以用退燒藥、栓劑、溫水浸浴等方式。遇有熱性痙攣時,需先將患病寶寶口中的嘔吐物清除幹淨,維持呼吸道暢通,並趕緊送醫院就診。
濕疹
濕疹即皮膚炎,寶寶的皮膚柔嫩細薄,抵抗力弱,容易受外界環境刺激,也容易受細菌感染,所以發生濕疹的機會較多。濕疹不會傳染,但若不給予適當治療,患部會蔓延擴大,引致嚴重的病變。
◎主要症狀
★接觸性皮膚炎多出現在臉頰,患部出現鮮紅色的疹子,且皮膚腫脹。由於寶寶皮膚嫩薄,臉頰沾上食物或果汁等,都會引起刺激,即使隻是沾上唾液亦會引起瘙癢。寶寶常以患部摩擦衣服、床單、被褥等,因而病菌會傳染到手腳,以至身體各處。
★另一種常見的接觸性皮膚炎是尿布疹,是寶寶最易患上的皮膚病。
★患脂溢性皮炎的寶寶多在6個星期至3個月大,患病寶寶的皮膚呈油性,在眉毛上方、頸、大腿內側以及臉頰周圍出現紅疹。寶寶的頭頂上有厚厚的黃色蘚屑粘著頭皮,形成一層瘡痂,會發出臭味。發病原因可能與遺傳有關,也可能是由於酵酶菌感染所致。患脂溢性皮炎的寶寶,通常沒有家庭病史。而他們患上異位性疾病,如哮喘、鼻敏感及異位性風疹的機會,與其他寶寶無異。
★寶寶的頸部、腋下、肛門附近及腹股溝等處較薄弱的皮膚,常因水分及汗液的刺激,加上皮膚在身體活動時互相摩擦,容易產生對磨疹。尤其是胖寶寶,在皮膚的皺褶間更易發疹。患上對磨疹,患部裏紅色,繼而充血、糜爛。細菌會迅速繁殖蔓延。
◎護理要點
媽媽不要替寶寶亂塗中成藥。除了帶寶寶看醫生,使用藥物治療外,更需注意以下一般護理皮膚炎的方法:
★保持寶寶的皮膚清潔幹爽。給寶寶洗澡的時候,宜用溫水和不含堿性的沐浴液。患有對磨疹的寶寶,要特別注意清洗皮膚的皺褶。洗澡時,沐浴液必須衝淨。洗完後,抹幹寶寶身上的水分,再塗上非油性的潤膚膏,以免妨礙皮膚的正常呼吸。寶寶的頭發亦要每天清洗,若已經患上脂溢性皮炎,仔細清洗頭部便可除去瘡痂。如果瘡痂己變硬粘住頭部,則可先在患處塗上橄欖油,過一會兒再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