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官渡之戰(2 / 3)

在長安,董卓被呂布殺死,司徒王允穩坐上卿,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某日,曹操來訪,王允問道:“孟德兄,來此何幹?”曹操說道:“吾來此是為司徒大人引一高人!他可以幫你對付勁敵!”話一說完就將那人帶了進來,曹操俯首道:“趙先生,曹某已按你的意思來到了此處,見到了司徒大人,該說你的計謀了吧?”那個被稱為趙大人的人徑直走到王允耳前說了幾句,王允問道:“此計可行?”趙先生回道:“那當然了!”

漢獻帝建安四年,繼承孫堅遺誌,統領江東的孫策,兵精糧足。一舉攻取廬江之後,又迫使豫章太守華歆投降,自此聲勢大振,遂派張紘往許昌上表報捷,但因求封大司馬被曹操所拒,又聞郭嘉說孫策必死於小人之手,孫策對此事耿於心懷,常有襲許都殺郭嘉擒曹操之心,吳郡太守許貢將孫策此心書寫成信,密派使者送往曹操。不想信落孫策手。

孫策設計將許貢誘來絞死,此舉激怒了許貢三名家客,乘孫策在狩獵之時,用箭將其射成重傷,幸得程普等及時來到,孫策才得以生還。孫策之母吳太夫人見兒子傷勢嚴重,甚為焦急,便求仙拜佛,喃喃祈禱。此時有一道人於吉,號稱神仙出現,全城百姓無不對其頂禮膜拜。孫策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侵犯,一氣之下,怒斬於吉。自己也因怒氣衝犯,毒浸心肺,危在旦夕。急召其弟孫權及眾文武前來囑托後事。孫策對吳太夫人說:“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可惜周瑜不在身邊,不能當麵囑托。轉告周郎,一定要盡心輔佐孫權。”言罷而亡。

建安五年,孫策故去之後,其弟孫權,也就是易小川統領江東之事,博采眾長,招納魯肅、諸葛瑾、顧雍等一批有識之士,在張昭、周瑜輔佐之下,鞏固父兄所開創之基業,並為此後鼎足三分天下,稱帝於東吳打下堅實基礎。於不久,袁紹起冀、青、幽、並四州兵馬七十萬攻伐曹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孫權為與曹操謀和修好,拒絕了袁紹提出與其結盟的抗曹請求。

被袁紹關押在獄裏的謀士田豐,急上書勸阻“隻宜靜守,不可妄興大兵”。袁紹不納忠言,要與曹操決一死戰。

曹操親統大軍七萬迎敵。戰前,他與謀士審時度勢,認為袁紹兵多、糧足,敵強我弱,不易取勝,但袁紹也有致命弱點,驕而無謀,忌賢拒諫。袁紹的謀士沮授勸告袁紹:“我軍雖眾,而勇猛不及彼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如我軍。我軍有糧,利在緩守,若能曠待時日,則彼軍不戰自敗;我軍若速進急戰,正中曹操下懷。望主公三思。”袁紹不但不聽,反將沮授鎖禁軍中。下令三軍速發官渡,將大軍七十萬,東、西、南、北四麵安營。曹操采納荀彧建議,當機立斷,以急戰挫其銳氣。袁紹先用掘子軍挖地道不成,又築土山圍困,日夜放箭襲擾。戰事相持一段時間,雙方互有勝負,但曹操終因糧草不濟、士兵疲憊,想棄官渡,退回許都。留守許都的荀彧寫信建議曹操堅守官渡,穩定軍心,戰能勝,退必敗。曹操一麵用劉曄設計的霹靂車對付袁紹的弓弩手,同時令徐晃等將騷擾袁軍的補給線,爭取主動。

袁紹派大將韓猛押送糧草往軍前接濟,被徐晃劫燒。謀士審配提醒袁紹道:“烏巢乃我軍屯糧之處,必得重兵防守,以防不測。”

袁紹派嗜酒如命的淳於瓊去守烏巢。被囚禁的沮授不顧個人安危要求進見袁紹,急道:“韓猛糧草被劫,烏巢危在旦夕。提防曹操出奇兵偷襲烏巢。”但這都未能引起袁紹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