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分享帶給孩子快樂,合作成就孩子“雙贏”(3)(1 / 2)

參加集體活動不但能讓孩子感受到其中的歡樂,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還能鍛煉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幫助孩子建立友情。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找朋友,從跟他喜歡的夥伴共同參與逐步過渡到大家共同活動,用同伴的熱情與積極性感染孩子,影響和帶動孩子。另外,在集體活動中要給孩子提出具體要求,分配具體任務,活動項目也應該利於孩子間合作。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共同活動、共同體驗的環境。有空的時候多帶孩子參與社會及學校組織的各種類型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可以利用節日遊園、參觀遊覽、郊遊踏青、演出比賽、走親訪友等機會,有意識地安排孩子與集體頻繁接觸,增進孩子對集體活動的認識與了解,提高孩子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

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的點滴進步和突出表現,都值得家長去肯定和讚揚,如:“明明在今天的活動中幫助了小芳,我們要向他學習。”類似這樣的鼓勵性語言是孩子參加集體活動的無形動力,所以,我們不要忽視任何一個表揚、鼓勵的機會。

8讓孩子學會處理合作中的矛盾

協商是合作的前提。孩子們隻有學會協商,才能更好地進行合作。當孩子在合作過程中出現意見分歧、鬧出矛盾,並向家長求助的時候,家長應該給孩子自己處理矛盾的機會,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必要的時候再給孩子提些建議,以引導孩子正確化解意見分歧。

佳佳、莉莉、晨晨等5個孩子在小舞台玩,他們要通過合作來表演一個故事。隻見4個孩子都拽著熊貓的頭飾在爭搶:“我要演熊貓,我要演熊貓。”晨晨在一邊大喊:“你們別爭了,如果你們都扮演熊貓,那其他小動物誰來扮演呢?”

4個孩子聽了之後,仍然在爭搶熊貓的頭飾,誰也不肯放手,隻聽見他們嘴裏在說:“你去演斑馬呀。”“你去,我來演熊貓。”就這樣,孩子們依然爭執不下。

這時,晨晨提高了嗓音說:“你們到底想不想表演這個故事?如果你們都演熊貓,那這個故事就演不了了。”這時4個孩子才反應過來,他們紛紛搖頭。“是呀,那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演一次熊貓呢?”

佳佳想了想說:“如果我們輪著演就可以每人都演一次熊貓了。”“那誰來第一個演熊貓呢?”晨晨問。這時佳佳主動地放下了熊貓的頭飾,拿起了斑馬的頭飾說:“我演大斑馬。”接著佳佳說:“晨晨,你來演青蛙,潔潔你來演烏龜媽媽,好嗎?”在佳佳的帶動下,幾個小孩子各自拿起了頭飾,開始了表演。

這5個孩子有了合作表演的想法,但是在表演開始的時候為爭搶飾演的角色有了衝突。這些孩子大都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如果沒有協商的意識,他們就會僵持下去,無法完成合作表演。但結果通過孩子之間的協商,化解了分歧,順利地實現了合作表演。

家長既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也要讓孩子學會分工與協商。因為合作中有矛盾是很正常的,如果沒有協商解決的意識,孩子一味堅持自己的想法,必然會影響合作,甚至影響孩子們之間的關係。

春節期間,親戚家的表哥表妹來到歐月家拜年,歐月的一個親戚騎來的一輛三輪車引起了幾個孩子的注意。他們爭搶著要騎車,都不甘心坐車。大壯的聲音最洪亮,因為那輛三輪車是他爸爸的,於是他堅持要騎,讓其他孩子坐到後麵。可是偉浩、俊傑、曉敏以及歐月都不同意,於是大家都抓著車把不肯鬆手。

大壯急得大叫,把爸爸喊了出來。但是爸爸並沒有為大壯說話,而是對幾個孩子說:“你們可以商量一下,再決定誰騎車,誰在後麵坐著,但是要注意安全喲!”

歐月說:“大家都坐在後麵,在前麵騎車是很累的,但是我願意幹這個累活!再說了,今天我是小主人,應該由我來騎車,帶著你們兜一圈。”大家覺得歐月說得有道理,於是紛紛坐到三輪車的後車廂上,讓歐月去騎。

生活中,玩伴間互相爭搶一個東西的現象是常見的。如果孩子一求救,父母就出麵解決,決定由誰先玩的話,孩子們即使表麵上同意,心裏也會多少有些不服氣。與其這樣,父母倒不如用親切的話語先安撫孩子們的情緒,然後再引導他們自己協商解決,這樣既可以增進孩子們的協商能力,又能培養孩子們互相謙讓的良好品質,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協商是孩子的一種社交能力,但是有些父母容易忽視培養孩子的協商能力。這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提出的要求無一不能達到,往往孩子還未曾開口,父母就已經滿足了孩子的要求。而當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時,即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長也不給孩子商量的餘地。這就導致了孩子沒有協商的意識或是不會與人協商,最後影響了孩子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