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角度。王新宏在《創新批評與自我批評理論及實際運用》中從我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角度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現實意義。群眾路線教育目的是解決存在的形式主義等“四風”問題,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突出黨的作風建設。他認為,開展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永葆黨的先進性的需要,是密切聯係群眾的基礎,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手段。[5]一方麵,廣大黨員要對照黨的紀律、群眾期盼、先進典型,對照改進作風的具體要求,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差距,這就需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從自身思想上查找問題,深入分析導致自身不足的不良因素並加以改正;另一方麵,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對廣大黨員幹部開展批評,指出實際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幫助我們改進工作,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陳蘭芝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的思想武器》中認為,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正確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對於統一全黨思想,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黨群矛盾,優化黨的作風,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進而改善黨群關係,密切聯係群眾,凝聚實現中國夢的主體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10]當然,批評與自我批評也是黨應對“四大考驗”和化解“四大危險”的現實需要,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內在要求,也是黨密切聯係群眾與鞏固執政基礎的重要途經。
三、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目前,中國共產黨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地揭露和改正黨內出現的各種錯誤,發揚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保持了黨的先進性。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也是眾多學者治學的一個方法。下麵就學界對批評與自我批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的研究成果進行概括和梳理。
1.批評與自我批評存在的問題。在一些黨員幹部中,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優良傳統幾乎被淡忘了,甚至幹脆丟掉了,出現了明顯弱化的趨勢。黃夢其根據自己多年從事黨務工作的實踐看,時下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包括不少黨員幹部那裏,批評日漸趨於形式化、溫和化、軟弱化和甜蜜化,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八種:明貶暗褒式;隔靴搔癢式;韜光養晦式;蜻蜓點水式;拐彎抹角式;千人一麵式;本末顛倒式;是非混淆式。[11]這八種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現象在黨內生活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黨內批評在不斷地被弱化。
黨目前麵臨的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黨內生活也不同程度存在庸俗化、同誌關係功利化等問題,使批評與自我批評難以開展。劉占華、黃德新、楊利捷認為,在一些基層黨組織中批評與自我批評存在著五個方麵的問題,包括態度不端正、私心雜念作怪、信奉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存有好人主義、思想意識不好。[12]某種程度上說,缺乏正確認識黨內的“同誌”關係,以同誌般的關心和愛護角度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曆史和實踐證明,什麼時候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開展的好,黨風好,黨群關係就好。反之,批評與自我批評開展的不好,黨群關係就不好。趙安民、董秀玲從態度、內容、對象、方法等方麵理解目前批評與自我批評存在的問題。從態度上看,少數黨員同誌對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重視不自覺。從內容上講,少數黨員同誌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涉及小事多,涉及原則少。從對象上看,少數黨員同誌批評下級多,批評上級少,批評別人多,批評自己少。從方法上看,個別黨員批評的手段簡單且粗暴。[13]
王新宏認為,首先,沒有以“批—評”為基礎。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立足基礎是“批—評”,這一基礎不牢固,批評與自我批評就無法發揮真正作用。其次,無法達到嚴格要求的標準。嚴格要求是批評與自我批評實施的關鍵。某些黨員幹部在談問題時避重就輕,不能嚴格按照要求分析自己、檢討自己和提高自己。最後,錯誤使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一個“團結—批評—團結”的過程,但目前有些批評不是從團結的角度出發,真心幫助他人改正錯誤,而是懷著打倒對方的目的,注意收集對方的缺點錯誤。[14]可見,對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也要講究技巧和方法,尊重規律。
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動的當下,一些影響、製約黨內批評活動進一步開展的因素還大量存在,可以說現階段黨內批評既麵臨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也麵臨諸多嚴峻挑戰。吳陽鬆、嶽彬認為,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首先,一些黨組織和個人對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辯證關係認識不深刻,批評與自我批評割裂。具體表現在現實中自我批評不容易,開展批評更不容易。其次,一些黨組織和個人對黨內批評認知存在著某些簡單化和粗暴化的傾向,黨內批評被異化。再次,一些黨組織和個人黨內批評工作不力,黨內批評沒有真正落實。最後,一些黨組織和個人批評向度單一。[1]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缺乏正確認識和理清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關係、主體、客體及原則等問題,往往也是批評與自我批評弱化的原因。
2.批評與自我批評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造成批評弱化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麵的,既有曆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黃夢其認為,批評弱化的原因有五個方麵,主要包括思想認識存有偏差、庸俗的關係學作祟、思想政治工作淡化、少數同誌心存疑慮。[11]在實踐中,往往是黨員個人的主觀因素起著主要作用,懼怕批評與自我批評,心存雜念,為利益所累,使黨性原則蒙上了灰塵。
吳陽鬆、嶽彬從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主體、原則、製度方麵分析當前批評與自我批評麵臨挑戰的原因。他們認為,首先,部分黨員幹部理論素養不高,缺乏係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對黨內批評的地位、作用、價值等認識不深刻,對黨內批評與黨內民主、黨內批評與黨內關懷、黨內批評與黨內思想鬥爭、黨內批評與黨內團結、黨內批評與保持黨的純潔性等的辯證關係認識不深刻不到位。其次,部分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黨性原則不強,工作開展不積極,缺乏主動性。最後,製度上的原因,當前健全完善的黨內批評的體製機製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比如盡管《黨章》規定黨內成員一律平等,但具體的實施細則還不完善,導致當前在部分黨組織內部事實上還存在“家長製”“一言堂”等情況。[1]
批評與自我批評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是複雜的、多維度的,是多個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張書林認為,批評與自我批評中存在問題的肇因主要有:首先,批評與自我批評在曆史上被濫用。其次,對傳統批評文化在認知上有曲解。再次,黨內庸俗關係學在背後作祟。最後,批評者私心雜念過重。黨內存在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不到位的問題,與參與者對個人利益的患得患失,與參與者極端個人主義思想是有很大關係的。[6]
周麗芳認為,批評與自我批評難以開展尤其是直言批評難上加難原因很多。有外在的市場經濟負麵因素的影響,它容易誘發人們講物質,不講精神;講經濟,不講政治;講實惠,不講原則。有曆史文化的深遠影響,中國人好麵子,家醜不外揚,文過飾非。有內在的思想認識根源,有現實體製某些弊端造成的結果等。[15]批評與自我批評難以開展的眾多原因中,黨員對批評與自我批評認識不足,理解不深,踐行不夠。黨員思想認識根源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