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模式趨於小家庭化開始,應該有意識地建立支持集體撫育孩子的社會網絡。撫養孩子的負擔都集中到母親一個人身上,也許是造成少子化社會的一個原因。
從分工負責製改為小組保育
最近的研究發現,分工負責製這種由特定的保育員照顧特定的嬰兒的思考方式並不正確。在保育園裏,本來就不會出現經常更換保育員的情況。在我們保育園內,負責嬰兒的保育員組成小組,由幾個保育員同時負責。有時候嬰兒會從幾個保育員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保育員,這時,應該尊重嬰兒的意願,由嬰兒選擇的保育員來照顧嬰兒。在許多保育園實行分工負責製,結果是根據大人的意願決定照顧嬰兒的保育員,如果嬰兒不喜歡,則會增加嬰兒的精神負擔。如果組成小組,嬰兒則可以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保育員。
保育室內,嬰兒並不是一直選擇固定的保育員,根據不同情況他會選擇不同的保育員。他們會根據時間和場合區分選擇保育員,有時候會跑到園長這裏來,有時候會去讓配餐員抱著。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每當他們感到不安或者情緒不穩定時,肯定會從小組中選擇一位保育員。這是因為他們已經與保育小組的幾個保育員之間形成了依附關係。
小組保育也可以對應保育時間延長的情況。保育時間之外,孩子還留在保育園時,保育員必須排班照管孩子。這時,如果孩子隻與一個保育員親近,那個保育員不在時,孩子會感到非常不安。由小組排班照管孩子,不論在哪個時間段,小組裏總有一個人留下。這種體製絕不是為保育員而安排的,而是考慮孩子可以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在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成為社會一員。
午睡
為什麼要午睡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什麼?人們常說,需要適當的運動、均衡的營養、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的確,“睡好、吃好、活動身體”
是必要的。最近的孩子在成長期所應有的基本生活習慣已經被打亂。有人指出,這些基本生活習慣被打亂,是造成兒童期學習意欲以及體力、精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基於這種狀況,日本政府從2006年開始積極開展“早起早睡吃早飯”運動,以期確立孩子們的基本生活習慣,保障生活節奏。因此,在嬰幼兒保育設施中,也有必要重新審視“睡、吃、玩”的問題。
在《嬰兒學習能力展示Vol.2》雜誌中,有一個關於嬰幼兒午睡的專輯,介紹了專家們的見解。日本兵庫縣縣立康複中心中央醫院兒童睡眠與發育醫療中心所長三池輝久提出警告,“午睡是人類所具備的、被稱為‘時間生物學’(半天節奏的一種生理現象)的一種行為,一般是在12點到15點之間午睡。現代孩子在家裏睡午覺的時間不確定,午睡的時間比較遲,有些孩子到了快傍晚時才開始睡午覺。即便是生活相對比較規律的保育園裏,午睡的時間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孩子15點以後才睡,睡午覺的時間都不一樣。其原因是孩子的生活方式趨於夜生活,進入睡眠的時間比以前晚了1~2個小時以上。(1)嬰兒的時間近半日節律(circasemidian rhythm)錯開,變成在14~17點這個時間段午睡;或者(2)早晨起不來床(因為進入睡眠得晚,而起床時間還和以前一樣,造成睡眠不足),午睡不是基於近半日節律的一種行為,而是成為睡眠不足的一種補充”。
一般認為,嬰兒睡午覺,幼兒不睡午覺。調查結果表明,實際狀況是在托兒所裏嬰兒下午集體午睡;在幼兒園裏,有的孩子在傍晚回家午睡。現在,保育園裏的孩子要比在自己家的孩子生活更有規律。
是否需要午睡
那麼,是否真的需要午睡呢?稍大一些的孩子不睡午覺的保育園比較多,是不是稍大一些的孩子就不需要午睡呢?日本禦茶水女子大學教授榊原洋一針對嬰幼兒的睡眠提出,“睡眠時間以及生活節奏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會發生變化。出生後不久,嬰兒的睡眠時間為15~16個小時,而1歲左右則為12個小時,之後到了5歲左右,會逐漸減少,為10個半小時左右。成人之後,會進一步縮短為約7~8個小時。到了老年則會縮短至5~6個小時。
從出生到4個月左右,會不分晝夜一次睡上幾個小時,而從6個月左右開始則會集中在夜間睡覺……午睡由嬰兒期的零散睡眠改為集中夜裏睡眠,一部分會留在下午短睡(1個小時左右)。現在,除了歐洲南部國家成人還有午睡習慣之外,許多國家不再有午睡,這是因為學校教育以及工作場所的勞動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基本生活節奏。有些人對保育園一律睡午覺持批評的態度,然而,完全不睡午覺在生理學上並不一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