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嬰兒保育之實踐(1)(2 / 3)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這種教育方式告終,開始主張尊重自由和個性。其結果是集體開始鬆散,忍耐、做不喜歡的事情、區分擅長或不擅長等均被否定。寬鬆教育被誤解成什麼都不做,綜合學習被誤解為不教授知識,造成了混亂。糾正這些,時不我待。人們開始認識到,由老師教授知識的課程和孩子們自己發現知識的活動兩者都是必要的,人們對什麼是孩子未來所需要的能力和基礎知識,對今後小學教育方式均提出了質疑。

在嬰幼兒教育中,也需要重新審視以往的教育形態,構築起今後應有的教育形態。

嬰兒分齡保育

嬰兒保育與幼兒保育不同。在嬰兒保育中,保育園不需要考慮如何讓孩子適應今後的小學教育。一般隻是在分割好的空間內,讓嬰兒和特定的保育員在一起。首先,我們來重新審視一下這種保育方式。

比如年度開始時,0歲孩子的保育室有4月5日出生的孩子。

這個孩子在新年度開始後立刻就變成1歲。到年度結束時則接近2歲。接近2歲時,孩子抗傳染病能力增強,不僅會走,也可以到處跑,探索活動也多了起來,想要到各種地方去探險。自然,玩的範圍也擴大了。

而在同一個保育室裏,剛結束產假的媽媽送來的孩子隻有兩個月大,還不會翻身,尚不需要很大的空間。但是很容易患上各種傳染病。結果就是把發育有很大差別的孩子放在同一個房間,而“同齡”的孩子放在“隔開的、安靜的保育室內”。

因此,嬰兒不需要按照出生年月日區分生活空間,隻要規劃出可以促進孩子發育、對孩子發育提供援助的空間即可。孩子需要一個符合發育的、靈活的空間。如果能夠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使用隔斷或者家具隔開比較好。有人會擔心容易傳播疾病,其實越是空間大的房間越不容易傳播疾病。當然需要經常通風。在發生傳染病時,需要把孩子放在保育室,等家長把孩子接走。在隔成很小的保育室的房間裏,患病和沒患病的孩子之間很容易傳染。如果是大房間,隻要充分通風,反而可以預防傳染。

玩的空間

根據孩子的發育情況區分嬰兒室。在新宿省我保育園裏,分為扶著東西走路的孩子的生活空間,剛剛會走和剛剛會跑的孩子的空間。剛剛會走的孩子的空間,為0~1歲的孩子在一起。孩子的發育不僅會因為月份不同而異,同時還存在個人差異。因此,不是按照月齡區分,而是根據孩子的發育情況去改變孩子的生活場所。不是過渡,不是更換保育員,也不是變更所在的班級,而是讓孩子在符合發育的空間生活。

空間的大小可以根據孩子的人數而變更,這個空間可以參考江戸時代學堂的房屋格局以及學堂的授課方法。日本式房子可靈活運用空間,可根據用途改變房間大小的家具,以及將房子的內部和外部與自然結合,這些方法都可以作為參考。自古以來,日本對空間的考慮就不隻是如何容納人員,而是在空間布置上如何體現符合人的需求的“待客之心”。在世界上,日本在空間設計以及分區規劃方麵有著優秀的文化。

比如對建築物的走廊和外廊的考慮,對建築材料的障子和壁櫃推拉門的考慮,還有體現利用空間智慧的“掛軸畫”以及“屏風”。

屏風不僅可以作為繪畫來欣賞,同時在居住空間也可以作為擋風或者隔斷使用。屏風的“屏”與“塀”為同義詞,有蓋上與防護的意思。在我們保育園裏,有些隔斷做成了可收放的屏風。牛仔布上有保育員手工製作的玩具用來訓練孩子們使用手指。

睡的空間

在考慮發育狀況的基礎上布置空間,不僅要適合玩,同時也要適合吃和睡。考慮玩的空間時,更需要考慮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嬰兒的睡眠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3個月左右逐漸開始習慣夜間睡覺的傾向;另一種是在白天睡幾次的多次睡眠的情況。首先,應確保多次睡眠孩子的空間,準備想睡時就能睡的圓墊。最好是保育員在照顧其他孩子的同時,也能接觸睡覺孩子。圓墊區的照明,用薄一點的布簾罩上,或者用障子等隔開,讓光線變得更加柔和。最近的研究表明,嬰兒白天睡覺時,最好讓屋子裏亮一些,有一些聲音刺激,空氣清新,這樣可以防止猝死。多次睡眠的孩子會逐漸適應隻睡午覺,最好使用在不用時能夠簡單收起來的折疊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