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嬰兒保育之實踐(1)(1 / 3)

保育室

分區

《科學》雜誌曾經報道過,在人類集體生活的舊石器時代,已經在按不同目的區別使用空間了。人們對西亞地區某個遺址中出土的爐灶以及石器等的分布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遺址主要分成了兩個區。

在爐灶周圍出土了很多經過加熱處理的石器以及經過加工的魚、螃蟹、果實類等。在遠離爐灶的地方,集中出土了未經加熱的石器,還發現了一些切碎的食物。在不同區中,生活過什麼樣的集體?有過哪些作業?揭示這些還有待於今後的調查和研究。

開始建造住所時,首先要畫出“整體圖”。決定住所性質的是整體結構,這就叫分區。分區的本意是指製定城市規劃和建築規劃等,簡單地說,就是根據功能和用途等配置空間。這是在考慮各個區的連接、動線以及便於使用的基礎上,布置房間格局時所使用的手法,但不一定局限於平麵配置。將建築物按上下層垂直配置空間叫垂直分區,水平配置空間叫平行分區。

古代人也對住所進行分區,分區在決定住所性質上非常重要。

當然,我們保育室也應該進行分區。

綠視率

在眼睛能看到的景色中有多少草木的綠色叫“綠視率”。當綠視率達到大約25%時,人就會感到綠色很豐富,精神上會受到好的影響。綠視率不僅適用於室外空間,同樣也適用於室內空間。室內置放一些植物,會提高綠視率,感覺“有暖色”“很親切”,具有“舒適”“心療”

等提高心理舒適度的效果。反過來,如果把植物撤掉,有喪失感和精神壓力的人就會增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室內綠視率很高,也會有人感到“綠色太多,陰鬱”。

從這些結果可以看出,保育室和教室適當地放一些綠色植物,會在精神上給孩子們帶來好的效果。日本尚未實現這樣的空間配置。德國的保育室以及小學校的教室中,放了很多綠色的東西及綠色觀賞植物。除此之外,還準備了像閣樓(loft)以及孩子們可以鑽進去使他們情緒穩定的各種空間。

分齡保育的意義

提起幼兒設施中的保育室,常常浮現出小學教室的情景。保育室全部向南排成一排,與走廊連接。在保育室中,按照學年安排孩子,由老師統一進行指導。

分齡保育也許是基於年齡(月齢)=發育這種思維方式的考慮,這在大體上是沒錯的。日本許多保育園都實施分齡保育,主要根據學校的學年是4月開始的來劃分。

如果需要向孩子集體教授某些知識時,一般都是向同年齡的孩子集體教授。但是如果自上而下地灌輸知識,不論是同齡集體還是混齡集體,基本沒有太大差別。說句比較極端的話,就是教師拿著教鞭強行灌輸就可以了。

然而,從接受教育的角度來說就不同了。因發育上的差異以及對興趣的關心程度,孩子的理解程度大不相同。

發育以及對興趣的關心程度可以以年齡而標準化。因此,對於4月出生和5月出生隻相差1個月的孩子,同班生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3月出生和4月出生也僅相差1個月的孩子放到不同班級又是為什麼呢?仔細想來,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區分方法。

分齡保育的曆史

日本的學校製度中為什麼按年齡分成學年?明治時期建立學製時,對國民規定了接受教育的義務。之前的江戸時期,日本的就學率之高在世界上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家長都讓孩子們上學堂等接受教育。既然不是義務,也不是學曆社會的要求,為什麼家長要讓孩子接受教育呢?我感到這是一種接近日本人特有的倫理觀、道德觀的東西。不是依靠強製灌輸,而是非常自覺地去接受教育。

到了明治時期,提倡富國強兵,一般老百姓也被卷入戰爭。

在此之前,都是經過訓練的武士集體參加戰爭的。而後來,全體國民都被卷了進來,都需要接受戰爭訓練。學校增加了為戰爭增強體質的體育課,以及運動會等類似軍事訓練的活動。而在江戸時期,學堂裏沒有體育課,孩子們通過爬山或在學校周圍跑步來鍛煉身體。

為富國強兵而實施教育,為發展產業培養必要的人才,鍛煉身體,都不是為了個人的幸福,而是為了富國強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按照出生年月日,將學生分成學年,建設教室、校舍、操場、體育館,實施忽視個人發育程度和個性的集體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