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寶寶真了不起(5)(2 / 2)

符合發育的保育課程

我們究竟應該為孩子做些什麼?大多數人會認為隻要能夠適當地滿足孩子的欲求就可以了。可是,嬰兒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欲求。因此,了解發育的特征是非常必要的。發育好像是在按照一定的順序連續進行,然而,發育的時間或者發育的速度會因人而異,我們還不能忘記每項發育都有它的準備過程。這個準備過程的環境會影響到下一項發育。

現在,人們已經不再提發育階段這樣的說法了。這是因為人們已經認識到,發育不是呈階梯狀直線進行的。新西蘭嬰幼兒教育課程中有一個新西蘭國家幼兒教育課程大綱。這個教育課程大綱強調應該反映孩子的綜合發育,其具體內容中首先列舉了“被賦權(empowerment)”,即應該賦予孩子自己學習、自己成長的能力和權限。其次列舉了“發育的整體性”,就是在嬰幼兒保育過程中理解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過程是不可分離的,並在保育過程中付諸實踐。孩子熱衷於一件事情,就會從那件事情開始去開拓他的世界,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能力。發育既不是階梯狀,也不是螺旋狀,而是放射狀地擴展的。新西蘭國家幼兒教育課程大綱中提出“家庭和地區社會”是影響孩子發育的因素。認為家庭以及所居住地區等廣義的社會是嬰幼兒保育中不可缺少的環境。在街頭看到的消防車也會成為保育課程的教材,這是因為這個教材會影響嬰幼兒的發育。為了將其變為可以對孩子施加影響的環境,與環境的“關聯性”非常重要。孩子是通過與人、與環境、與物這種應答性的、對等的關係中進行學習的。

不同的人對發育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經過腦科學研究,有些得到了證明,有些遭到了否定,有些尚存疑問。我們應該思考最新的觀點以及地區性的特點,像新西蘭國家幼兒教育課程大綱一樣,根據發育狀況來製定嬰幼兒保育課程。

新西蘭國家幼兒教育課程大綱

新西蘭幼兒教育體製的名稱,在毛利語中原意為編織物。“編織物是經緯交織而成的,象征著認可不同、保持美妙的協調”,以利於與原住民毛利民族的融合。因此,保育課程的基本原理中加入了毛利原理“給予孩子們學習成長的力量。”

少子化社會中的嬰兒保育

鏡像神經元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人類是一種在社會中生存的生物,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集體這個“他人”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少子化社會中,對於人類的成長發育所必需的“他人”越來越少。在這種狀況下,我們需要通過新的科學研究來重新審視嬰幼兒保育。在保育現場,我們感覺到在多子社會時期所建立起來的發育論以及生活論、保育及教育方式已經無法對應目前的狀況。

意大利出生的神經學學者馬克·亞科波尼在他的著作《發現鏡像神經元——“模仿細胞”所披露的腦科學奇跡》中,對有關鏡像神經元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了簡潔的說明。這本書的封麵宣傳語稱“是與生物學中發現DNA同等重要的發現”,“從菲律賓獼猴中偶然發現的鏡像神經元是一種可以模仿其他個體行動的、引爆腦神經細胞。最新的研究表明,該細胞在人體中也具有控製從共感能力到形成自我意識的這些重要部分。”

在少子化社會中,為了發揮模仿細胞的能力,在與其他生物接觸的過程中,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作為社會一員健全地發育,需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實施集體保育。

馬克·亞科波尼

鏡像神經元是由意大利帕爾馬大學神經生理學家賈科莫·裏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研究小組在1996年偶然發現的。他們發現菲律賓獼猴在自己撿起食物與看到實驗人員撿起食物時,大腦相同部位同時活躍,因此而命名為鏡像神經元。但因為用猴子不能驗證感情,於是在2003年,UCLA的馬克·亞科波尼驗證了試驗對象做出恐怖、悲傷、憤怒、幸福、驚詫、厭惡的表情時,與看到做出這些表情的人,鏡像神經元與處理情感的大腦相同部位也同時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