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急流槽設置
為減免山洪及泥石流危害,修築在荒溪衝積扇或侵蝕溝口的排導措施,主要包括導流堤、急流槽和束流堤三個部分。導流堤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向,也改善流速;急流槽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流速;束流堤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流向,防止漫流。一般將導流堤與急流槽組成排導槽,以改善泥石流在衝積扇上的流勢和流向。導流堤與束流堤組成束導堤,以防止泥石流漫流改道危害。在公路工程中,急流槽常被建在坡路兩邊,用來排水以及達到減緩水流速度的目的,對公路路基起到很大的保護作用。在路堤和路笙坡麵或者坡麵平台上向下豎向集中排水時,宜設置急流槽(管),邊溝、截水溝、排水溝縱坡很大時,可設置急流槽(管)減小縱坡。急流槽(管)的進水口與溝渠泄水口之間宜采用喇叭口形式連接,並作鋪砌處理,出水口處應設消能設施。急流槽底麵宜設置防滑平台或凸棒。急流槽可采用矩形斷麵等形式,槽深不應小於0.2m,槽底寬度不應小於0.25m。采用漿砌片石時,矩形斷麵槽底厚度不應小於0.2m,槽壁厚度不應小於0.3m
4跌水設置
跌水是在陡坡或深溝地段設置的溝底為階梯形,水流呈瀑布跌落式通過的溝槽。使上遊渠道或水域的水安全地自由跌落入下遊渠道或水域的落差建築物。用於調整引水渠道的底坡,克服過大的地麵高差而引起的大量挖方或填方,將天然地形的落差適當集中所修築的階式建築物稱為跌水。多用於落差集中處,也用於渠道的泄洪、排水和退水。根據落差大小,跌水可分為單級跌水和多級跌水。以砌石和混凝土建造者居多。單級跌水在落差較小的情況下,一般3~5m的落差時,采用單級跌水。
單級跌水由5部分組成,分別是進口連接段,控製缺口,也稱控製堰口。跌水牆,即跌坎處的擋土牆,用以承受牆後填土的壓力,有豎直式及傾斜式兩種,在結構上跌水牆應與控製缺口連結成整體同控製堰口連結成整體。消力池,位於跌坎之下,其平麵布置有擴散和等寬兩種形式。橫斷麵有矩形、梯形、複合斷麵形,用於消除因落差產生的水流動能。出口連接段:其作用是調整出池水流,將水流平穩引至下遊渠道。
多級跌水是落差在5米以上時,一般采用多級跌水。多級跌水的結構與單級跌水相似。其中間各級的上級跌水消力池的末端,即下一級跌水的控製堰口。多級跌水的分級數目和各級落差大小,應根據地形、地基、工程量、建築材料、施工條件及管理運用等綜合比較確定。一般各級跌水均采用相同的跌差與布置。跌水設計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上遊平順進流和下遊充分消能。
參考文獻:
[1]李玉華,蘇德儉.建築給水排水工程設計計算[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
[2]李柯,張立娜.建築給排水設計中節水節能措施的探討[J].建築技術,2009(1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