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道路工程排水設施設置的一些思考
工程建設
作者:寧俊超
[摘要]:道路工程排水設施是否完善直接考驗一個項目的運營質量,運營期限,如何合理安排排水設施將是一個工程成敗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道路工程 排水設施 設置
0引言
道路工程排水設施是否完善直接考驗一個項目的運營質量,運營期限,如何合理安排排水設施將是一個工程成敗的關鍵所在。不論是地下水,還是地表水,這些都是對道路質量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排水設施的設置型式與設置數量是與地形、地貌等各方麵的因素相關的,在不同的部位設置不同型式的排水設施具有科學道理。今天就邊溝的設置、截水溝設置、急流槽設置、跌水設置等排水設置的位置、型式簡單的談一談。
1邊溝設置問題
路基的型式有填方路堤、有挖方路塹、首先對於挖方、低路堤及路界範圍地麵低於路界外側地麵的填方路段,對它們來說對於路基路麵最大的水源莫過於路麵上的地表水,包括下雨,山上流淌下來的等等地麵水,對這樣的水源應在挖方邊坡或填方邊坡坡腳外設置邊溝彙集和排泄降落在坡麵和路麵上的表麵水。邊溝橫斷麵形式應根據排水需要以及對路側安全與環境景觀的協調等選定,可采用三角形、淺碟形、梯形或矩形等形式。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挖方路段的矩形邊溝,在不設護欄的地段,應設置帶泄水孔的鋼筋混凝土蓋板或鋼筋加強的複合材料蓋板。邊溝的縱坡坡度應結合路線縱坡、地形、土質、出水口位置等情況選定,宜與路線縱坡坡度一致,且不宜小於0.3%,困難情況下,不應小於0.1%。當路線縱坡坡度小於溝底最小不淤積縱坡坡度時,邊溝宜采用溝底最小不淤積縱坡坡度,並縮短邊溝出水口的間距。邊溝出水口的間距,應結合地形、地質條件以及橋涵和天然溝渠位置,經水力計算確定。梯形、矩形邊溝不宜超過500m,多雨地區不宜超過300m;三角形和碟形邊溝不宜超過200m。
2截水溝設置
我們知道在挖方路段、特別是對於沿溪線、山腰線等半填半挖的路段,一旦有雨來襲,特別是彙水多,彙水快的時候很容易將路基衝刷,極易造成水毀,為此在挖方路段或斜坡路堤上方流人路界的地表徑流量大時,應設置攔截地表徑流的截水溝。深路塹或高路堤坡麵徑流量大時,可在邊坡中部設置平台排水溝,減少坡麵衝刷。截水溝應結合地形和地質條件設置,宜布設在路塹坡頂5m或路堤坡腳2m以外,可采用梯形或矩形斷麵。截水溝長度超過500m時,宜在中間適宜位置處增設泄水口,通過急流槽(管)分流引排,泄水口間距以200-500m為宜。當截水溝或急流槽對行車產生視覺衝突或影響路域環境景觀時,可利用地勢或采用灌術遮蔽。挖方路基的塹頂截水溝應設置在坡口5m以外,並宜結合地形進行布設。設計規範當路基挖方上側山坡彙水麵積較大時,應於挖方坡口5m以上設置截水溝。截水溝水流一般不應引入邊溝,當必須引入時,應切實做好防護措施。截水溝長度一般不宜超過500m,當截水溝長度超過500m時應選擇適當的地點設出水口,將水引至山坡側的自然溝中或橋涵進水口,截水溝必須有牢靠的出水口,必要時須設置排水溝、跌水或激流槽。截水溝的出水口必須與其他排水設施銜接。截水溝的平、縱轉角處應設曲線連接,其溝底縱坡應不小於0.3%。當流速大於土壤容許衝刷的流速時,應對溝麵采取加固措施或設法減小溝底縱坡。截水溝設置時主要考慮位置。在無棄土堆的情況下,截水溝的邊緣離開挖方路基坡頂的距離視土質而定,以不影響邊坡穩定為原則;路基上方有棄土堆時,截水溝應離開棄土堆1~5m,棄土堆坡腳離開路基挖方坡頂不應小於10m,棄土堆頂部應設2%傾向截水溝的橫坡;山坡上路堤的截水溝離開路堤坡腳至少2m,並用挖截水溝的土填在路堤與截水溝之間,修築向溝傾斜坡度為2%的護坡道或土台,使路堤內側地麵水流入截水溝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