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演員理解人物體現人物淺談(2 / 2)

每一個角色都是要先理解分析人物進而塑造體現人物。理解人物是體現人物的前提,體現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結果。演員對所扮演的人物隻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動地體現出來。

掌握人物性格基調主要從劇本情節和人物的行為、語言中去挖掘。人物性格是在構成情節的矛盾衝突中顯示和發展的。我們理解人物性格就要從情節的發展中,從人物在情節展開的每個時間裏他做些什麼和怎樣做的行動中求探求。理解一個人物掌握他的性格是尤為重要的,每個人都有鼻子和眼睛嘴,可是性格沒有一個人是相同的。我們平時說了解一個人就是了解他的性格,如果作為演員,就代表掌握了能夠扮演這個人的能力。形象這個詞其實就是講的我們吧這個人的性格演的真實。包括人物的著裝,行為動作等,都是反映性格的表現。

演員要反複專研劇本,分析每個情節,琢磨人物的每一句話,透過字裏行間探索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心目中形成角色的雛形,這才有在舞台、銀幕上塑造鮮明形象的先決條件。演員主要是通過研究劇本理解人物,但僅止於此就不夠了,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是深入生活。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演員對人物隻有理性的分析理解和一般的感受是理解不深也演不好的,他需要從生活中獲取對人物直接的感性體驗,積累豐富的創作素材。可以說演員生活經驗的多少、生活閱曆的深淺是創作人物時理解人物、體現人物如何的決定性因素。對人物的理解是深是淺,是對是錯,還取決於演員文化知識、藝術修養和思想水平的高低,這需要日積月累,不斷提高,是沒有止境的。演員通過分析劇本、深入生活、進行排練以至整個演出過程中隨著演員認識的提高,會不斷加深對人物的理解,而理解人物的深度決定著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度。

觀眾往往是十分敏銳的,特別是在戲的緊要關頭,人物思想感情變化複雜、微妙的關鍵時刻,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啃節”上,演員表演的分寸稍稍不對,不足或是太過了,立刻就會讓觀眾跳出劇情,感到很不滿足,猶如別人給你搔癢沒有搔到癢處那樣難受。可以說演員的演技如何,就在於他能否準確的把握表演分寸,做到不溫不火,不露不白,恰到好處。

體現不是目的,不能為了體現而體現。體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是為了達到表演的充實、真實、有強烈的感染力,人物的內心活動最終要準確、鮮明、細致地表達出來使觀眾感受到。表演反對內心空虛,反對沒有充實的內在感受去裝腔作勢的表情,這被稱作“表演情緒,”但不能錯誤地認為隻要去體驗了思想感情,就行了,不用注重它的表現。客觀實踐是檢理得標準,一個演員自認為他有了充實的內在體驗,但是並沒有感受到,演員的表演感染不了觀眾,這表明或者演員沒有真實的體驗,或者是他還缺乏訓練,不能自如地以鮮明的外在形式表達充沛的內在情感。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動總是要通過相應的表情、動作表現出來。演員從生活中苦心觀察、揣摩,從中提煉和精心設計能夠最好的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動作,探索最能鮮明體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情,符合人物性格的形體動作和表情動作。

總之,塑造好一個角色絕非簡單的事情。這中間有個漫長的過程,也隻有演員才會有這深刻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