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一文是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學完這篇課文之後,學生已深深地被凡卡悲慘的命運所打動。課下我便要求學生聯係自己生活的實際,續寫《凡卡的夢醒來之後》、《凡卡來中國》,或自擬題目繼續寫文章。學生有現如今優越的物質條件,再對比吃不飽、穿不暖、沒有親人、沒有愛的凡卡,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和觸動,於是一篇篇血肉豐富的文章躍然紙上,流於筆端,令人愛不釋手。
三、演一演
“在學習中能享受到樂趣,學習必然是一種快樂”,“當學習是一種快樂時,學習必然是一種享受。”《新課程標準》指出: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則必須能夠讓學生喜歡你的語文課堂,並且在你的課堂上知識和能力都能夠有所提高。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創新精神。
以表演方式創設情景。參與表演,情景交融是讓學生愉快學習的主旋律。學習了《兩小兒辯日》之後,我讓學生將文章改成課本劇表演。由學生自由組成劇組並自行安排劇務等工作,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學生在課文的閱讀理解中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學生改編課文後進入表演,個人的創造能力得以培養,圍繞劇情的推進和人物性格的表現,動作、表情、對話都達到高度的個性化,也充分展示了兩小兒的天真、機智、可愛及孔子的誠實、實事求是的品質。課本劇表演時,觀看的學生把台上形象與自己創造的形象進行對照,把別人對形象塑造表現的技巧與自己的努力結果相對照,不斷調整充實,使形象更為豐富,台上台下,交流創新成果。學生在看表演的過程中深化了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輕鬆弄清了幾個物理概念和現象。課本劇的表演,開拓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劇本演出完畢,學生的學習也就更進一步了,語文素質水平也進一步提高了。
總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新課程理念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作業的設計中要想法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挖掘自身的創造潛能,開發自身的多元智能,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成為個性健全發展的人。自主性作業是讓學生變換角度,從被動作業轉為主動作業,教師則讓出一定的位置賦予學生一定的設計權。而以上幾種自主性作業設計,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巧妙地引導學生讀書,與書本自由“對話”,讓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動中學習語文,擁抱知識,體驗學習知識過程的快樂,從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百學趣當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約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強烈的學習動力。小學生天性好奇、好動、好勝,那麼以上的幾種作業設計無論從形式、內容表述上都應體現一個“趣”字,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作業,既長知識,又發展智能,深受學生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