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五年級學生自主性作業的幾點改革
教學方法
作者:張鴻雁
[摘要]: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完成作業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環節。基於教學實踐,從讀、辨、寫、演四個方麵對小學五年級自主性作業進行探討。
[關鍵詞]:學生 語文作業 自主學習
語文作業既是教師檢測自己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方法,也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在一般人眼裏,語文作業不外乎讀讀背背,抄抄寫寫,可是如果一味地照抄照搬下去,久而久之就會降低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使語文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有所動搖,為此,我在自己任教的五年級學生自主性作業方麵做了幾點有效的嚐試和改革。
一、讀一讀
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和閱讀欣賞能力,並能更好地調動學習語文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在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而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隻要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學習效率才能是事半功倍。基於此,在教授完毛澤東詩詞《菩薩蠻》後,我布置學生課後搜集毛澤東的詩詞,練習朗讀,體會詩人的豪邁情懷和老一輩革命家對困難、對人生、對社會、對世事的看法,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經過努力,學生搜集了《沁園春》、《憶秦娥》等十幾首詩詞,然後我讓他們利用晨讀、早讀的時間再讀讀、品品、感悟、交流,學生的興趣大增,自主閱讀、背誦古詩詞的行為在班上隨處可見。這種作業形式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不知不覺完成作業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受到了中國優秀燦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得到了激勵,提高了自身修養,增加了文化底蘊,為日後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辯一辯
俗話說:“有好口才的一定是人才,是人才的不一定有好口才。”大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也曾說過:“聽、說、讀、寫的訓練,都很重要。聽也是讀,使用耳朵讀;說也是寫,使用嘴寫;讀也是聽,是用眼睛聽;寫也是說,是用筆來說。”而辯論這一說的有效形式既能讓學生快速掌握、理解、增長知識,又能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還可以培養競爭意識。
因此,在學習《地球宇宙生命之謎》一文時,我針對文章的內容設計一個預習題目:地球之外到底有沒有人類?要求學生課前準備材料,課堂上分小組辯論。學生們接到這個任務後,按照小組長的分工,相互合作,積極準備材料。課堂上辯論時,各小組成員都能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把他們從書中、閱覽室、網絡上查閱的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合理運用,意圖說服對方。雖然他們的表現還不夠成熟,但是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孩子們對這種學習語文的方式樂此不疲,在收獲了成功的喜悅的同時,也積澱了自信,享受了整個有趣的學習過程,可謂一舉多得。三、寫一寫
寫作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素養高低的綜合體現,也是一線語文教師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它需要進行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形成。其實寫作的道理很簡單,作文即生活。素材的累積,是生命記憶的再現;材料的分析,則是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社會現象等的一些思考感悟和獨特見解。所以,小學生寫好文章重要的用自己的心靈之眼和生活的閱曆去深入思考,也就是表達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