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借助教學資源,巧析課文難點(2 / 2)

比如學生學習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作者說:好的藝術作品中往往融入了自然美。我們借助學生熟悉的歌曲《兩隻蝴蝶》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欣賞完後,學生馬上就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美了,有優美的令人陶醉的自然之景——小溪、叢林、玫瑰花樹┉,還有寄寓人相依相戀之情的兩隻偏偏起舞的蝴蝶。

能欣賞到歌曲中的自然美,不正是藝術作品中自然美引發了學生的聯想,從已知的知識感知了美學理論知識嗎!同理,繪畫、雕塑、文學、影視等藝術作品也常用此法,來引起讀者的共鳴。

奧地利現象社會學家阿爾佛雷德·舒茨在他的《社會世界的現象學》中談到:“人在麵對外在世界理解世界時,並不僅僅在進行感知的活動,而是運用已經構造的知識來理解這些對象。”

選取學生喜愛的音樂作品,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資源,把大家熟知的事物拿來引導學生去理解領悟作家深奧的美學言論,既生動,又實用,用已知的知識解決了未知的知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提高了。

四、化枯燥為生動。

純粹的理論性的語言因難以理解而易使學生感到煩躁,課堂上借助教學資源,把枯燥的理論性的知識轉化為生動的樂於接受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學生學習清崗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作者在其作品中表現了一種美的觀念,即“殘缺之美”。相比於“美在自然”、“美在生活”、“美在和諧”、“美在創造”這些美學理論,“殘缺之美”似乎更加抽象、更加令學生費解。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米洛斯的維納斯雖然失去了兩條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麗臂膊,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美麗的玉臂。盡管這藝術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產生,然而這卻是向著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呀!

若學生從文字感知,隻能墜入迷霧,其理解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借助幾張自畫的簡筆圖畫,上麵隻有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圖案,讓各學習小組自選圖案,加以想象,增添幾筆,在原圖形的基礎上創作出新的事物。結果是各小組的作品皆不盡相同。借助資源,學生不再有理解文字的枯燥感,而是在有樂趣的小實驗中理解了殘缺之美的內涵——殘缺中蘊涵著整體的美感,而且美的形式是無限的、可再創造的。

可見,課堂中借助小小的實驗,就能激起學生學習美學理論的興趣,簡單的教學資源,化解了知識的枯燥性,在樂趣中學生收獲了知識。

舒茨說:“人的生活曆史為生平情境或履曆情境,以生活世界作為背景和來源,課程才能真正成為溝通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橋梁。”

麵對中學生,教師在指導學習時,常遇到類似的美學理論方麵的知識,這類疑難問題,學生感到費勁,教師也感到難以講解。所以我們在設計這類課程的教學時,不妨大膽的借助教學資源,重新開發教學資源,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喚起學生直接參與學習的意識,把生活中的人、事、物、理與美學課文中的理論和觀點相聯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巧妙地解決課堂教學的疑難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

[2]中國美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