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借助教學資源,巧析課文難點(1 / 2)

借助教學資源,巧析課文難點

教學方法

作者:殷西成

[摘要]:在新課標指引下,如何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學生實際情況、教學硬件設施等條件下,采用教學資源進行可疼有效教學。

[關鍵詞]:借助 啟迪 激發 豐富

一、化抽象為形象

利用教學資源,把抽象的美學內容和理論轉化成具體可感的形象,讓學生體會理解知識會更容易些。

比如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文中表現了作家的美學思想,即美在自然。這樣一句濃縮了的,凝聚了作家獨特生命感受的理論,中學生是難以通過文字去捕捉其內涵的。

借助教學資源,就能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領悟其內在的深意。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學中,我們選取了幾組圖片,有星空圖,有大海圖,有花卉圖,有高山圖。當這些圖片呈現在屏幕上,學生立刻有了興趣,開始動口了,開始交談了,學習氣氛濃烈了,沒有了麵對文字時的茫然感了。這正是因為抽象的理論語言在作為教學資源的圖片內容上得到了詮釋,形象的把作家的思想表現了出來。學生明白了,這麼多的圖片上的自然之物也不過是宇宙萬物的代表,“自然的美當然是無限的”;同學們對圖片自由談論、自由的評說也是各有所述,各有所感,不正好對應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這句話嗎?

可見,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理解了文中的理論性的知識,有效的突破了難點知識,化抽象為形象,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課程資源理論所闡述的:“教學資源的運用,超越了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了課堂的教學過程,讓教學活了起來。

二、化艱深為淺顯。

文字性的表述,越凝練越顯得艱深難懂,一些美學理論、概念正是濃縮了的精華之語。借助教學資源,把艱深的語言內容化為直觀淺顯的內容,學生就易於接受。

比如林庚的《說“木葉”》一文,作者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作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鑒別,學生體會“木”與“樹”的美學特征是很困難的。

我們不妨轉變一下教學設計模式,選取適當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從淺顯、通俗、直觀的角度理解文章中的美學內容。我們拿來兩盆花木:一盆葉綠枝茂,充滿生機;一盆葉凋枝枯,盡顯頹意。課堂上,學生看到兩盆花木,自然能談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說:“生命的春天在綠樹枝葉上,生命的冬天的枯枝落葉之端。”有的說:“人的感情有時如春之欣欣向榮,有時冬之荒蕪凋敝。”有的說:“前者如花季青春之人,後者若老態龍鍾的容顏。”

學生在借助教學資源之後,引發了他們內心的情思,豐富了他們的聯想能力,“木”與“葉”的美學特征就明朗化了。“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裏的“高木”,顯然就是葉落枝枯的淒冷景象;“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裏的“落木”就是時光已逝,人生衰老的寫照;“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這裏的“樹”,自然營造出愉悅、向上、充滿生機的意境。

這些較艱深的美學理論,在實物教學資源的引導下,學生直觀地感受和領悟了其內涵,獲得了新知。

三、化未知為已知。

美的理論和思想是作家思維的積澱,是多年人生積累的經驗,厚重而凝練。學生要在短短的幾十分鍾的課堂上融會理解,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借助學生已經熟知的知識資源,來理解未知的美的理論,就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