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了解受眾對象,比如他們的教育層次、專業培訓情況、年齡、性別以及興趣愛好,他們的意見、期望和態度各是什麼,要分析有多少背景資料是受眾需要了解的,受眾者對新信息的需求是什麼,受眾者的期望和偏好。另外還要知道受眾者對主體的興趣程度如何,主體預期的行動對於受眾者來說,完成的難易程度如何。此外要想法設法激發受眾者的興趣愛好才能達到良好溝通的效果與目的。
2.溝通的編碼與解碼策略
編碼中要選擇恰當的代碼或語言,要適應客體的理解和語言能力,還要適合溝通的渠道和使用的媒介。不恰當的編碼會讓客體不知所雲,包括不適時宜地使用專業術語或在非正式的社會場合使用過於正規的語言等。解碼可能是將信息由一種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也可能是理解他人點頭或眨眼的意思。著名學者內森把它看作是一個更廣闊的“認知”過程的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傳到的信息被轉化、精簡、闡述、儲存、發現和使用。如果不能恰當正確的編碼與解碼,就容易導致溝通的障礙,所以在溝通中要盡量避免這樣的問題所在。
(1)合理利用反饋
反饋可以讓溝通的參與者知道思想和情感是否按照他們計劃的方式分享,有助於提高溝通的準確性,減少出現誤差的概率,為了檢驗信息溝通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反饋並非總是能自覺發生,反饋也總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反饋也不一定是有意的。如果主體沒有要求反饋,或客體認為信息已經完全理解,沒有必要反饋,或客體由於各種原因不願意進行反饋,反饋往往就不會發生。
所以管理者在傳達完信息之後應該再有意的跟進,如果是給員工傳達就應該要求養成反饋的習慣,這樣就會要求他們把事情做到最好。
(2)編碼的語言要簡化
講話要有重點,簡化語言的重中之重就是講話要有重點,其次要善於運用比喻,比喻可以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3.溝通的信息與渠道策略
信息是溝通中的主要內容,信息內容傳達的有誤,將會直接影響到溝通的結果,所以在信息傳達中運用思維度模型要合理安排信息結構,要做到論證分析所傳達的信息,而且此信息要具有說服力。
另外傳達信息的渠道也很關鍵,不同的溝通渠道將對溝通內容的傳達內容產生影響,比如書麵溝通和口頭溝通的兩種方式,分別表現出所傳達內容的重要與否。正式與非正式溝通的不同渠道給接收者不同的印象分值,網絡溝通與電話溝通等不同的溝通渠道在信息傳達中也會有不同的渠道,所以為了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必須選擇合適的溝通渠道,而且要對每種溝通渠道產生的效果要區別分析對待。
另外背景因素也是影響溝通的大環境,不同的背景下溝通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一般為了達到溝通的效果,溝通之前要對受眾者的背景因素進行分析,文化差異,空間時間背景的不同,受眾者的心理背景和社會背景是怎麼樣的,例如溝通時麵對一個剛剛受過獎勵的人那麼溝通效果可能要好一些,而對一個剛剛被處罰的人的溝通可能效果要差一些等等,所以在溝通前背景分析和選擇也很重要。
四、結論
溝通是一門科學與藝術,也是企業中重要的管理方式,同時也是企業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所以企業管理者應該注重溝通的效果,通過製度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重視管理溝通的應用,從內部來講,使企業與員工能夠融為一體,提高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以及忠誠度,從而為企業更好的工作。從外部來講對企業的競爭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作為企業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視溝通的效果,已達到實現企業的戰略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蓋勇,王懷明.管理溝通[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
[2]陳企盛.金牌直銷員的9堂訓練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
[3]杜慕群.管理溝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4]魏江,嚴進,等.管理溝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5]康青.管理溝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