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模式創新研究
管理縱橫
作者:韋瑋
[摘要]: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係的重要組成內容,能夠為社會經濟活動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新形勢下,商業銀行必須深入推進風險管理建設,加強風險控製和管理力度,才能保證商業銀行得以長久穩定、健康發展。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麵臨的主要風險進行分析,並以此為基礎,根據新形勢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模式的創新方向,提出了深化風險管理的可行性策略,以供相關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新形勢 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模式創新
商業銀行風險是指銀行在實施經營與管理活動過程中,所出現的導致商業銀行損失的活動總稱。商業銀行作為現代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存在的風險不僅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金融安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對新形勢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模式展開創新研究,並找出可行性的策略,無論是對於幫助商業銀行加強風險的識別、評價和預警,還是幫助商業銀行在經濟市場取得發展空間,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商業銀行所麵臨的主要風險
(一)利率風險
所謂利率風險,就是指由於金融市場所引發的資金流轉變動,使得商業銀行在一定的時期內會存在由利率變動和資金負債期限的不匹配而帶來的潛在影響,這些內在的影響因素會給商業銀行的經營收益和資產總值帶來一定的影響。在國內的金融市場,經常會因為資金的投入和市場需要的相互影響導致金融市場利率發生變動,利率的變動極容易引發利率風險,這就使得商業銀行的資金利率存在不穩定性,長期暴露在利率的變化之中。
(二)信用風險
隨著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金融機構尤其是國內的中小商業銀行所存在的信用風險日益突出,盡管已采取了不良資產打包轉讓或加快清收等措施,但相當多的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已進入了“雙升”通道。根據中國銀監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末,我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額高達8426億元,如此龐大的數據敲醒了商業銀行加強信用風險管理的警鍾。信用風險是金融風險的主要類型,主要來源銀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對象,包括貸款、擔保、承兌和證券投資等表內、表外業務。如果商業銀行無法在進行這些交易業務及時識別、監測、控製、處置信用風險,那麼就會導致銀行的經營管理出現嚴重問題。
(三)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商業銀行在實施經營管理活動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最基本的、最常見的風險類型。一般來說,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包括兩大方麵的含義,一是資產的流動性,二是負債的流動性。資產流動性是指商業銀行在確保資金不發生虧損的前提基礎下能夠快速變現的能力;負債的流動性則是指在商業銀行在用盡可能低的成本獲取了所需的能力。各商業銀行必須深入了解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內涵,充分意識到流動性風險不是單純的資金管理問題,而是多種問題的綜合反映,在處理該風險時要從係統的角度出發,考慮多方麵的因素。
二、新形勢下深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工作的新舉措
(一)深刻認識風險管理的內涵
一直以來,國家銀監局以及各監督管理部門都在提醒各金融機構把風險問題扼殺在萌芽階段,然而一直都找不到好的方法。隨著風險管理建設的深入推進,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使各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等明白了風險管理“管什麼、怎麼管”的渠道。風險管理建設體係,是在總結了社會各項金融交易行為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具有“標準化、規範化”等特征。為此,各商業銀行應統一認識,從實質上加強對風險管理的認識,充分意識到這一舉措不是簡單的資金管理活動,而是應用到經營管理活動中,落實實處,守住風險底線,進而實現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