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馬克思從人的現實的感性活動出發,這樣自我意識和現實的感性活動的關係顛倒了過來。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揭示,集中於對人的感性活動的實踐的、能動的理解之上。
三、馬克思和費爾巴哈人學的異同
費爾巴哈所創造的唯物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之一。但就其根本來說,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思想一開始就是以辯證的思維來看待。在對待人這一問題上,二者的思想既相通又有差異。
首先,二者都是從感性出發。馬克思和費爾巴哈都把自己的哲學建立在現實的,可感覺的,直接的確實存在著的存在。其次,費爾巴哈人的“類本質”思想,對馬克思創立科學的人學思想有深刻的影響。在二者看來,單個個體的生存是不可能的,必須是以類為前提,隻能存在於他們的共同體之中。為此,費爾巴哈把“道德”、“愛”作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紐帶,是人之為人的普遍本質,即類本質。然而,馬克思卻是從人的生產的社會性來論證人的真正的類本質即人的社會本質。
《提綱》第一條馬克思就提出感性的活動來區別費爾巴哈的感性直觀。在《形態》中更詳細闡發了這一點。費爾巴哈哲學是建立在感性的自然和人的基礎之上的,在對自然地態度上,他局限於直觀,在他那裏無論自然還是社會都是現成給予的,沒有發展,也沒有曆史。在對人的態度上也是建立在愛的宗教感情範圍內承認人的。馬克思做的工作就是克服費爾巴哈的感性直觀,來恢複自然界和人的能動的原則。在《形態》中,這種能動性就體現人的感性活動。
由此可見,費爾巴哈把自然界和社會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他根本不懂得人的感性活動的意義,也不懂得周圍的事物,政治製度,生產方式也都是曆史的產物。因此在而馬克思正是在辯證法的基礎上,批判性的吸收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逐漸實現了其哲學革命。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79。
[2]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