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和費爾巴哈人的概念的異同
理論研究
作者:王佳麗
[摘要]:正是人的感性的活動即實踐這一概念,劃清了馬克思和費爾巴哈之間的界限。費爾巴哈單純的以感性直觀為原則認識和理解人。馬克思正是超出了費爾巴哈回到了黑格爾那裏,在改造的基礎上,吸取了黑格爾的決定性的成就,同時以感性活動為基礎,得出了曆史唯物主義的人的本質的觀點。
[關鍵詞]:感性的活動 感性直觀 馬克思的實踐的人 費爾巴哈人本學
一、費爾巴哈的人本學
感性直觀是費爾巴哈哲學的一大原則。在此基礎上,他批判黑格爾的抽象思辨的存在,將黑格爾作為人的本質的自我意識拉回到感性的人自身之中。
首先,費爾巴哈的人是自然的人,人主要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他並不知道怎樣才能從“純粹自然的本質”過渡到真正人的本質。其次,費爾巴哈的人是感性的人。在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問題上,他恰恰是從人的感性,從直接呈現在人感覺中的形象來看待現實的事物的,否認了人的理性思維和科學抽象對於認識客觀事物內在本質的必要。從這裏看出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一個特點即它的直觀性。
費爾巴哈也意識到了人是類存在物。但“類”並不是在社會性上所理解的人的類生活,而是感覺論上表象的理解。現實社會中諸多的人在費爾巴哈這裏僅僅理解為“我”和“你”的堆積。費爾巴哈的類生活是建立在宗教生活的基礎上的,並且隻有具有了愛的人才能使個人生活從屬於類生活。人與人之間聯係的紐帶隻是在人觀念中的東西—類意識、愛和道德。
除此之外,費爾巴哈看到了人本質的異化。他對人的異化的理解僅僅局限在宗教的基礎上,為了實現人的本質,隻要消滅宗教,隻要改變人們的觀念就足夠了。因此,他提倡一種以愛為基礎的道德學說來革新社會,而真正實現人的解放的革命性因素仍然處在他的曆史之外。應當看到,費爾巴哈在人的問題上的思想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對人的基本看法是抽象的,從感性直觀出發,他不能自覺地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因而也是不科學的。
二、馬克思從事著感性活動的人
不同於以往哲學,馬克思對人學的揭示從思想層次轉向了社會的層麵,擺脫了單純的意識形態哲學,也不單純的滿足於自然主義人學,而是從社會性的一麵去揭示了人的真正存在。
馬克思的人學既不從心出發,也不從物出發,而是建立在人的感性活動“實踐”基礎之上的,這也是與費爾巴哈的感性直觀和黑格爾的抽象思維的重要分歧所在。感性活動,首先就包含著感性現實的意思。人的這種活動是現實的、實在的,不同於黑格爾的實踐隻是精神的實踐。其次,感性活動是人自由自覺的活動。馬克思在費爾巴哈理解的人是受動性的存在物的基礎上,把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的一麵也加了進去,對人的本質有了更科學的理解。另外,實踐本身具有社會性的意義。除此之外,由於實踐的特性,人必然是曆史性的存在。馬克思把曆史性看作人的能動實踐活動的本質規定。所以馬克思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同時也就是曆史的唯物主義。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實踐活動所具有的辯證法的發展形式。馬克思把整個人類的曆史放到真正唯物主義的基礎上來進行考察,從而發現了由於異化勞動所導致的人的本質的異化,而在異化的道路本身又包含著揚棄異化所需要的革命性要素。因此揭示出了人類曆史的各個形態相互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