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現狀及對策
理論研究
作者:王秋竹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商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但我國私人銀行業務受服務品種單一、結構不合理、營銷體係不健全,售後服務不到位、人才不足、分業經營等因素製約,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我國私人銀行亟需革新經營理念、健全營銷體係、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並提升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
[關鍵詞]:商業銀行 私人銀行業務 對策
一、私人銀行業務的內涵
目前私人銀行業務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進入門檻高。與針對普通個人客戶的個人銀行業務不同,私人銀行業務的進入門檻較高。從現有的資料來看,私人銀行開戶“門檻”最低為5O萬美元,最高為500萬美元,且有些銀行在不同地區的規定也有差別。一是服務個性化。為滿足高端客戶群的特殊需求,私人銀行業務的個性化特征非常突出,更注重產品與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三是服務私密性。私人銀行麵對的客戶,大多坐擁億萬財富,協助管理如此龐大的財富,自然要求保證其私密性。西方私人銀行通常為客戶提供具備高度技巧、訓練有素的客戶關係經理(relationship manager),由客戶經理針對客戶的所有需求提供全方位與專業化的財產管理服務,並設計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四是明顯的批發業務性。據世界銀行估計,全球高淨值財富的總人數約700萬,持有27萬億美元資產。其中私人銀行存款規模約17萬億美元。從交易角度看,通常一筆交易的金額都以幾十萬美元為單位,私人銀行業務毫無疑問是零售領域的批發業務。
二、我國商業銀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存在的問題
(一)私人銀行服務品種單一、結構不合理
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的市場需求早已出現,然而尚沒有一家商業銀行能夠提供全麵的私人銀行服務。盡管國內也出現了不少為不同客戶度身定製的差別化理財產品,但是多數個人理財品種內容相近、投資品種有限、收益和投資期限相近、創新品種也相對較少,不能滿足高收入群體多元化的理財需求。而且,現有的產品結構也不盡合理。知識密集型中間業務如谘詢、資產評估、資產管理等所占比重較低。這種品種與結構上的缺陷,導致我國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緩慢。
(二)營銷體係不健全,售後服務不到位
隨著信息化、電子化進程的加快,個人金融產品尤其是私人銀行產品往往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需要專業人士提供詳細的解釋。而國內銀行過分依賴固定的櫃台服務來推銷產品,沒有專門的營銷部門、專業的市場營銷人員以及完備的營銷網絡來進行個人金融產品的銷售,加之宣傳方式及營銷手段落後,相關的業務谘詢、功能介紹、金融導購等售前售後服務嚴重滯後,使得客戶對私人銀行業務一知半解,不能正確認識其風險收益特征,甚至於一些客戶忽視風險和收益之間的客觀規律,認為私人銀行的業務一定是低風險高收益的業務,對銀行提出過高的回報率要求。同時,在當前以客戶為導向的新時代,私人銀行業的經營核心在於收集潛在客戶的信息並充分挖掘、調整,設計出高附加值、富有個性的金融產品。但目前我國國內銀行業的管理信息係統建設普遍還處於初始階段,結構化數據的挖掘、存儲和處理技術仍相對落後,不能滿足私人銀行業務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