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農村金融體製改革與創新研究(1 / 2)

我國農村金融體製改革與創新研究

理論研究

作者:史曉涵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而發展農村經濟就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通過借鑒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以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建設農村金融體製的經驗,回顧我國農村金融體製改革與創新的現狀並對這些年取得成果進行縱向分析,再以國內外農村金融體製的橫向比較發現我國農村金融體製存在的問題,以此來提出加快農村金融體製改革與創新的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體製 農村金融 創新

一、理論基礎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漸漸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主流理論。該理論基於對當時世界上出現的金融危機的研究以及各國金融發展的對比,得出市場可能失靈的結論,即市場自主調節與配置作用並不是萬能的,合理的政府幹預對於穩定金融市場也是不可或缺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將其逐漸形成的貨幣經濟學新範式理論不斷拓展到轉型經濟中農村金融領域,認為由於存在市場失靈的因素,政府在農村金融市場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不能取代市場,而應采取間接調控機製充當市場的輔助監管的角色。事實上從各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經驗看,農村金融市場確實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性以及農村金融的特殊性,單純依靠金融機構很難控製農村金融中的各種風險,為形成一個完善、穩定、有效的農村金融市場,在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要采用政府適當介入金融市場以及政府扶持等非市場手段。不完全市場競爭理論的主要政策建議包括:一要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二是加強政府政策扶持,比如從外部提供資金等特殊政策;三政策性金融在農村是有效的,應該加以鼓勵;四政府應鼓勵並利用借款人聯保小組以及組織借款人互助合作形式,以避免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不完全信息所導致的貸款回收率低下的問題;五是利用擔保融資、使用權擔保以及互助儲金會等辦法改善信息的非對稱性等等。

二、我國農村金融體製改革現狀及其成果的縱向分析

從1978年開始啟動農村金融體製改革以來,隨著整個農村經濟體製、金融市場化的發展,農村金融體製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1978-1993年以重新恢複了中國農業銀行為標誌的初步探索階段;1994-1996年以成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及農村信用合作獨立化經營為標誌的深化改革階段;1997年後以金融市場化、多元化為標誌的穩定全麵改革發展階段,到2003年我國已基本形成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三個方麵為框架的農村金融體製。自2003年起,我國進一步加快農村金融體製改革與創新的步伐,大力推動深化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與組織製度改革,適時於2006年組建醞釀已久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不斷推進農業銀行股份製改造並上市,穩步拓寬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業務範圍,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政策,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增加支農信貸投入,提高支農服務能力,較好地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國內外農村金融體製改革與創新的橫向比較

中美農村金融體製的對比:美國農村金融體製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金融體製改革中的作用,已經形成了以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私人信貸等農村商業金融為基礎、以農村合作性金融為主體、以政府農業信貸機構等政策性金融為輔助的比較穩定成熟的複合信用型金融格局,與美國這種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結構完善、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村金融體製相比,可以發現我國農村金融體製雖然經過這些年的改革與創新,但仍存在的問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