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析(2 / 2)

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研究,必須把它置於中國現階段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倫理等框架中進行。新政治經濟學研究政治對經濟、經濟對政治的相互影響,且運用數學模型進行分析,這是它與古典政治經濟學相區別的地方。

國有商業銀行的出資人是國家,國家代理人是政府,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前是100%由政府所有,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用公有製的邏輯來分析國有商業銀行的行為。公有製企業的目標是對社會資源的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的追逐,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政治性和政府的作用是公有製企業存在的理由,政府代理人具有多目標性與政治風險、多梯級與信息多層隔膜、全權代理與信息不敏感性、利益不吻合性、公眾委托人存在弱勢、存在腐敗尋租等問題。有人將中國經濟體製變遷模式定義為政治企業家主導型,從政治企業家主導型向企業家主導型變遷,是中國經濟體製變遷深化的充分條件。

(二)預算軟約束維度

預算約束軟化是社會主義普遍存在的問題,對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析,有必要運用運算約束軟化理論。匈牙利經濟學家亞諾什·科爾奈首先提出了預算軟約束理論。他認為企業捧著飯碗向政府要飯吃,政府對企業也總是有求必應,企業沒有破產之憂。生存由政府保證,風險由政府兜底,其深刻原因在於社會主義國家與企業之間的父子關係。企業預算約束為什麼是軟的,他認為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父愛關係。

國有商業銀行在改製前存在預算軟約束問題。國有商業銀行沒有破產的外在壓力,正所謂“太大而不能倒閉”,因為金融的外部性對國民經濟及經濟社會的穩定有很大影響,所以規模龐大、分支機構林立的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是一種規模擴張型,其中有一種內在的擴張衝動,具有規模偏好。

這與過去國有商業銀行規模不受資本金約束有關。另外,商業銀行普遍采用“存款立行”的指導思想,由於連續30年經濟的高速增長,企業和居民的存款激增,國有商業銀行在沒有其他投資渠道的情況下,隻好發放貸款,加上經濟高速增長對貸款需求多,國有商業銀行規模擴張就成為必然。經營者對規模的追求實際上是對非貨幣消費的追求,如滿足榮譽、權利、地位的欲望等。較之國有企業,國有商業銀行可以“吃”客戶的存款,即虧損可以通過虧損掛賬占用存款人的資金,因為每年巨額的新增存款保證了銀行的流動性,且國家信譽使存款人不用擔心存款到期後不能兌現,使國有商業銀行虧損掛賬成為可能。國有企業軟約束靠的是國有銀行貸款,銀行預算軟約束是依靠吃“客戶存款”,一旦客戶擠兌,便是軟約束的邊界。在委托人產權模糊的情況下,代理人沒有利潤最大化激勵約束,在收入受到限製的前提下,通過擴大成本支出間接擴大代理人貨幣和非貨幣收入。國有商業銀行經營者是行政任命,而非市場選擇,不受市場約束。由於政府有關部門對國有商業銀行信息不對稱,加上政府也是有自身利益目標函數的人構成,這樣的討價還價不同於市場上經理人之間的討價還價,明顯具有預算軟約束特征。參考文獻:

[1]吳江濤.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2.

[2]塗曉兵.金融脫媒下我國商業銀行的現狀分析與路徑選擇[D].武漢大學,2012.

[3]劉慧悅.金融投機攻擊、金融脆弱性與金融風險管理[D].吉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