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隱記憶
理論研究
作者:李冰月
[摘要]:從1911年Claparede發現遺忘症病人有回避條件反射記憶,到Graf和Schacter於1985正式提出內隱記憶這一概念,再到內隱記憶成為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焦點,研究者對內隱記憶的定義、研究方法等都進行了逐漸深入的探討。經過心理學家不斷的努力,內隱記憶的理論構建逐步趨於成熟,研究方法日益完善以至於內隱記憶作為一種特殊的研究方法應用於心理學研究之中。
[關鍵詞]:內隱記憶 多重記憶說 加工說 實驗性分離
1引言
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是指在不需要意識或有意回憶的條件下,個體的過去經驗對當前任務自動產生影響的現象,最早對內隱記憶這一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學者是法國近代哲學家笛卡爾,但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心理學中對記憶的探討僅僅限於意識狀態下的記憶規律。1968起年英國學者Warrington和Weiskrantzd在對健忘症患者啟動效應的研究中發現:健忘症患者雖然不能有意識地保持學習內容,在再認測驗中無法辨認出先前學習過的單詞,但在補筆測驗中卻對先前呈現過的單詞表現出與正常人一樣的保持效果。這一特殊記憶現象的發現激起了人類對無意識記憶的探討的興起。1985年Schacter和Graf首次提出了內隱記憶這一概念,用以表述在無意識情況下,過去的經驗或學習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的現象,從此內隱記憶成為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最重要課題。
2內隱記憶概念的提出和確立
內隱記憶概念的提出有賴於實驗室中關於間接記憶測驗的大量經驗證據。最初,以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68,1970,1974)為代表的部分研究者設計了詞幹補筆和殘詞補全等間接測驗以遺忘症患者為施測對象,成功地發現他們的成績接近於正常被試的測驗結果。以此為基礎,1985年,Schac-er和Graf以正常人為被試,在記憶的間接測驗中也發現,被試過去的經驗能夠無意識地顯露出來。他們將這種無意識的記憶稱為/內隱記憶0,與之相對應地,研究者把傳統記憶測驗(即記憶的直接測驗)所對應的記憶現象稱為外顯記憶。
3內隱記憶的特點
國內學者楊治良、朱瀅等人對國外知覺性內隱記憶的特點進行了總結,發現內隱記憶在十多個方麵不同於外顯記憶:加工水平、注意狀態、年齡、刺激呈現時間和記憶負荷量不影響知覺性內隱記憶,卻影響了外顯記憶;感覺通道的改變、保持時間和材料知覺特點對知覺性內隱記憶影響很大,對外顯記憶沒有影響或影響很小;在編碼階段,無論是概念性內隱記憶還是直接和間接測驗中的自動加工記憶,都受到材料加工水平和注意狀態的影響,表明它們的編碼階段具有非完全自動化的特點。Hupbach,Mecklenbrauker和Wippich(1999)與Billingsley(2002)經研究發現概念性內隱記憶和再認中的自動加工記憶不隨年齡而變化,具有年齡獨立性。腦成像研究發現:語義啟動(概念性內隱記憶)與左半球額葉區的N400有關再認的自動加工記憶和額葉、頂葉有關,可見內隱記憶具有腦定位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