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把提升特種人群的某項素養和能力納入城市化研究的範疇
提升新杭州人科學素養的課題是伴隨城市化進程而產生的,所以需要從長計議,需要形成理論體係。建議政府組織專家和相關的管理者進行理論研究,並在理論研究成果的指導下開展實踐,少走彎路,提高效率。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遷移性人口流動,在今後的若幹年內,中國的人口遷移是一個長期的運動,一方麵年老的城市人口和返鄉人群準備在鄉村建立適合自己養老的生活環境,一方麵新的務工人員及他們的子女要在城市建立他們的新家,這兩方麵的人流交換必定造成城鄉文化交流的困惑和環境轉變的適應等問題,所以這將是一個在今後二三十年中國特色的一個大遷移,這個問題不能很好解決,將會給城市和鄉村都帶來不安定因素。
(五)提供便捷、免費的公共文化服務
據調查,如果往返路費超過5元,就很少有外來人口願意去公共文化場所了。因此,需要增建免費的公共文化場館數量;可以開設外來人口便民流動書吧,使圖書借閱進入大型工地或外來人員密集地;城市外來人口管理部門、外來人口居住社區、工作單位、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各類媒體、教育單位、共青團等單位可以組織或推出一係列推廣公共科普的服務活動,搭建更多的服務平台;由政府主導、高職院校承辦一係列外來人口科普素養的培訓,使部分院校成為外來人口科普素養培育的重要實訓基地。
(六)利用多媒體信息獲取渠道
電視、報紙和圖書雜誌等傳統的科普方式仍是杭州市外來人口獲取科學技術信息的主要途徑,但對互聯網這一新興科普渠道的利用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通過手機、網吧等方式上網了解科普知識的比例正在增加,占43%。調查顯示,“80、90後”比“50、60、70後”更注重文化娛樂方式的時尚化,獲取信息途徑的多樣化。“50、60、70後”通過聽廣播、看報紙、看電視等方式獲取信息的占84%,而“80、90後”通過手機、網吧上網等方式獲取信息的占85%。建立專用網站和手機APP軟件,發布具有實用性、針對性、知識性的信息。根據外來人口缺乏整段時間用於學習,但卻基本擁有手機的特點,專門編製一些類似於免費手機報刊的信息,加強科普知識的傳播。
(七)加強對外來人口科普素養培育的指導,完善相關考核激勵機製
外來人口不能置身於杭州“學習型城市”建設之外,新杭州人科學素養的培育列入“十二五”城市文化發展規劃的一部分;擬定相關文件,舉辦免費的甚至獎勵性的培訓班提升文化程度,為外來人口科普素養培育設立專項資金,吸引公益性文化機構申報並實施有關項目,類似於現在政府設立的文化創意基金項目;對在外來人口科普素養培育工作具有創新、表現突出的公共文化機構及各級政府經考核後給予一定的獎勵,可由杭州市宣傳部、文明辦、共青團、教育局等相關部門牽頭落實此事。
提升新杭州人科學素養,提高新老杭州人之間的融洽性和相互的認知性,人類的科學知識在不斷地更新,我們都麵臨著知識信息爆炸時代帶來的衝擊和困惑,加強新老杭州人之間的溝通,排除對外地人的歧視,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調研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所謂的杭州原住民與外來人口的交往很少,雖然原因有多方麵,但是杭州城市居民普遍存在的優越感或“排外”心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舉例說明,杭州的房東和其租戶很少對飲食、育兒等進行交流,杭州人健康清淡的飲食和相對科學的育兒經驗沒能影響或傳授給租戶,致使濃油煎炸、用口咀嚼食物後喂食嬰兒等現象普遍存在,各級政府、社區、單位都要教育當地居民有“海納百川”的雅量和愛心,一個和諧的城市建設是物質的配合和文化的融合。大都市的物質文明建設需要各方資金和才能的支撐,精神文明建設同樣需要各方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相信杭州的城市建設在新老杭州人的共同努力下會更加輝煌。
參考文獻:
[1]科技與企業,2014(1)~2015(3).
[2]青年科學向導,2014(1)~2015(3.
[3]浙江文化年鑒.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浙江科協,2014(1)~2015(3).
[5]錢江晚報,2015(1)~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