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現狀中的問題
教研探索
作者:侯天慧
[摘要]:立足於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產生大量留守兒童這一宏觀背景,從父母、老師、監護人和留守兒童自身出發,對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夏道口村留守兒童家庭對教育的重視度以及特點進行微觀分析,從家庭、學校、社會管理等方麵進行研究和商討對策,著重從兩個方麵探討,一方麵,從心理角度出發,來探討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麵存在的問題,並在學習、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麵分析父母、老師、監護人和留守兒童四者之間的關係,並探討研究如何讓四者和諧相處為主要目的。
[關鍵詞]:留守兒童 教育現狀 家庭環境
留守兒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從社會學角度來看,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在被調查時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務工時間累計達到6個月及以上,而被留在農村地區交由父母單方、祖輩、他人照顧或無人照顧的農村兒童。伴隨著我國的城市化發展,城市中的各種機會吸引著農村的農民,加之農民在農業收入微薄的窘境,期盼能夠更好的改善生活,於是,農民工隨之產生,農民工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奔走著,一方麵,城市的收入改善了農民工的生活,但另一方麵,城市高昂的生活費用以及住房費用使得農民工難以將自己的孩子帶入到城市中去,於是,隻好將自己的後代留在生活成本低的農村,這樣一來,就出現了留守兒童。
一、留守兒童背景環境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為力,隻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他們僅僅負責孩子的日常生活而已。至於如何教育孩子,頂多說說督促一下,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理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自己的教育、成長都很少關心,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他們卻變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隻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由公公婆婆看管。由於隔代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疼孩子,在各方麵都給予更多“關愛”,但對於生活細節引導不足。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很少批評教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生慣養,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的性格。被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沒有禮貌,學習懶散等。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在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開始放任自我。有的甚至跟親戚頂撞,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親戚根本管不住,就隻能任其發展。
二、農村留守兒童自身出現的四類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
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占80%。所以我們認為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
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麵,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麵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等;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