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國際儲備現狀及對策分析(2 / 2)

(四)降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主動性

在貨幣供給的實踐中,央行也發現了外彙儲備的高速增長影響到了貨幣的供給,彙率的穩定,以及潛在的通貨膨脹隱患,我國彙率製度改革也逐步推進。

2005年7月21日,我國采用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2007年8月起由強製結彙改為意願結彙。但在出口強勁,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局麵下,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外彙市場供大於求,為了保持彙率穩定,央行被迫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吸收過量的外彙。這樣就抵消了緊縮貨幣政策的效力,使得原本就陷入通貨膨脹的中國經濟形勢更加嚴峻。央行的貨幣政策愈發“失去自我”,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增強,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大大降低。

三、現階段我國可采取的對策

第一,在保證“三性”原則的基礎上加大對外彙質和量的管理,安全性仍然是首要考慮的因素。當然,這裏所指的安全不僅是貨幣彙率、利率風險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的能力,以及存放保管的風險防範。其次,調整資金資產結構,降低美元資產的比重,加大歐元,英鎊等硬貨幣的比率,加強資產的保值力,從而提高抵禦外彙風險的能力。儲備中以美元計價的資產不管是相對比重還是絕對比重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都足以是美元市場產生動蕩,因此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第二,通過調整彙率使本幣適當升值來改變進出口部門在對外經濟貿易中的收益,進而影響進出口交易的規模,從而起到控製貿易收支的作用。再者,適當的降低進口關稅提高出口關稅以刺激進口限製出口,通過調整進出口關稅影響進口產品的國內市場價格和我國商品的國際價格,從而改變貿易收支差額,進而減慢外彙儲備的增長速度。特別是一些化工產品,他們通常是低成本高利潤,但對環境危害較大,對於這些產業,政府更應該采取行政手段加以限製。

第三,政府可以采取擴張性的政策,我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雖然從整體來講我國已處於世界先進行列,但有生產力水平。與很多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段距離,我們擁有如此巨額的外彙儲備,何不好好利用?大力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技術和人才,提高生產力的整體水平,為我國經濟跟好跟快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第四,從國際經驗看,各國都十分重視與外彙儲備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以韓國為例,該國采用政府投資公司的外彙儲備管理模式,設立了韓國投資公司,並專門製定了與之配套的《韓國投資公司法》。我國目前關於管理和運用外彙儲備的法律法規依然有待加強與完善。外彙儲備的相關法律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4條和第32條有原則性規定,卻並未在中國外彙管理基本法規中的《外彙管理條例》中有所反映。並且我國目前也應該盡快製定專門的《外彙儲備投資管理法》等法規,並在其中明確規定國家外彙資產的定義和分類、外彙儲備的構成和作用、管理機構的管理目標和監管職責等內容。

參考文獻:

[1]木子.美國學者談中國外彙儲備[J].時代金融,2005(07).

[2]丁剛.中國外彙儲備暗藏風險[J].金融信息參考,2003(03).

[3]楊繼玲.中國高額外彙儲備的利弊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