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美國金融危機原因角度探究中國金融改革發展(1 / 2)

從美國金融危機原因角度探究中國金融改革發展

經濟研究

作者:吳禕瑋

[摘要]:2007年8月,由於不正確的投資及經濟增長方式和金融的過度自由化,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股市產生劇烈動蕩,次貸危機席卷美國。從美國這場次貸金融危機的角度看其對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的影響,並從中得到啟示,就是所要探討的主旨。

[關鍵詞]:美國次貸危機 成因 中國金融改革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

1、財富資產金融泡沫和被過度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

進入21世紀,美國IT業出現蕭條,但美國金融市場在經營方麵依然在施加刺激需求的模式,並放任市場金融的走勢,對金融資本不加約束的做法,使得美聯儲的低利率等政策紛紛受到刺激。房地產市場的一時興起讓許多美國人“圓夢”,甚至產生了“幻覺”,幻覺美國經濟繁榮的長久持續。但是泡沫終究是泡沫,當通脹壓力所帶來的貨幣利率與借貸成本持續上升,隨之而來的就是貸款風險的持續加大,這使得以高杠杆作為主要經營方式的美國金融市場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時間難以承受,泡沫不在,財富效應對市場需求的拉力不在,在進入後泡沫時期後,美國金融機構就此迎來了“次貸危機”。

2、過度廉價的信用體係

在中國人看來,先儲蓄後消費是傳統經濟形態,但是美國人卻不這樣認為。在美國,消費信貸機製非常成熟,它鼓勵人們超前消費,這也是美國社會的消費文化,所以美國家庭的負債率每年都在提升。在2005年,美國家庭負債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100%,到2007年已經達到150%。相對而言,美國社會的儲蓄率則隻有15%左右,如今已經逐漸趨向於0。所以從該角度看,美國此次次貸危機很大程度是因為過度廉價的信用體係。

二、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1、境外投資風險加劇

次貸危機後,美國國內多家金融企業宣布破產和出售,這也讓我國金融業蒙受損失。像招商銀行就在雷曼兄弟擁有高達7000萬美元的高級債券,而工商銀行更是持有雷曼兄弟1.518億美元的高級債券。截止到2008年初,中國金融機構所購入的美國金融按揭債券達到了總額1075億美元,美國次貸危機的到來也就意味著我國金融機構所持債券價值的走冷和未來境外投資風險的加劇。

2、對我國股市的“蝴蝶效應”

歐美國家由於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而放棄高風險高收益投資,紛紛為緩解金融流動性不足所帶來的融資傷害而撤資保駕,這種短時期大麵積的撤資必然會影響中國股市。同時,美國政府為了緩解次貸危機為世界所帶來的負麵影響,首當其衝采取“弱勢美元”彙率政策向世界示好,以退為進,達到了放緩發達國家經濟的目的。但對金融改革、市場經濟持續轉型增長的我國來說,美元與人民幣的此消彼長勢必給國際資本以加速流向亞洲新興市場的理由,這就間接增長了我國資本市場在國際上的風險,打壓了我國股市的發展。

3、中國經濟出口增長影響

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從1997年開始到2007年,我國對美國的貿易率從5.4%上升到8.95%,其中貿易存度的上升速率更快,從2001年的3.1%上升到2007年的7.5%。以上增長率說明了我國出口對於美國市場的過度依賴,所以當美國出現金融經濟波動時,我國的出口貿易必然會出現動蕩。另一方麵,次貸危機也造成了人民幣出現升值壓力,它直接導致了實體經濟的衰退。就這一方麵,美聯儲就采取了降息策略,而中國方麵為了控製通貨膨脹的壓力卻反其道而行之,不斷加息。這樣的“升降”對比就造成兩國基差的不斷擴大,也增加了投機套利者的投資機會,造成了美元的迅速貶值。由於我國始終在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次貸危機對我國貿易經濟的影響必然巨大。出口產品國際價格的提高、綜合彙率的浮動和外彙儲備的變化,這一係列現象無法得到解決,綜合起來就是美國次貸危機降低我國出口經濟貿易額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