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發展中國家貿易政策的製定(2 / 2)

出口導向戰略是指發展中國家通過促進本國產品的出口,積累發展資金,發展經濟的戰略。其理論基礎是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無論一國處在何種發展水平上,總有某種比較優勢,按照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總能獲得貿易利益。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要特征的出口導向戰略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多方麵的積極作用:首先從比較利益論的角度看,可獲得資源再配置的經濟效果,這種效果能夠將本國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有助於經濟的迅速發展;其次出口導向將生產一係列的產業間關聯效應,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再次出口導向有助於一國經濟逐步實現工業化;最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有助於創造較多的就業機會,從而能夠較快提高國民收入水平,進而提高消費水平,消費水平的提高又反過來促進消費耐用品和其他產品生產的發展,從而有助於本國某些工業部門達到適度經濟規模。一般而言,選擇出口導向戰略的國家或地區有三個特點:一是內部市場相對比較狹小;二是勞動力比較便宜,因而具有廉價勞動力優勢;三是自然資源較稀缺,需要靠自然資源或原材料進口才能生產製成品。總之,這類國家和地區的國內市場都比較小,如果將自己封閉起來很難使本國工業達到規模經濟水平。對這些國家而言,封閉就意味著放棄本國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由於采取出口導向戰略的國家和地區需要外部市場,往往大進大出,所以需要有相對穩定便利的市場環境。具體到貿易政策,主要表現為自由貿易政策,包括較低的進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廣泛使用出口補貼或其他出口鼓勵措施、通過貨幣貶值促進出口、放鬆外彙管製。從總的狀況看,實行出口導向的國家和地區在促進本國和地區經濟發展上是比較成功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相繼采取了出口導向戰略都取得了經濟的迅速發展。然而采取出口導向戰略也並非有百利而無一害,因其成敗有賴於出口品市場的發展狀況;而出口市場狀況決定於多種因素:首先經濟發達國家對進口產品的需求波動可能給發展中國家製成品和原材料的出口造成衝擊,從而影響到這些國家經濟正常持續發展;其次發達國家貿易保護政策的措施可能切斷發展中國家借助國外市場或需求帶動本國經濟發展的渠道;再次如果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同時選擇相同的產品出口,勢必造成激烈的市場競爭,在市場規模有限的情況下,競爭必然導致一方失敗甚至兩敗俱傷。

隨著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好轉,一些國家開始放棄了貿易保護的發展戰略轉而實行更加開放的貿易政策,從而出現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自由化。當然,對於轉型經濟體來說,在貿易自由化過程中還需要逐步取消價格管製,減少政府幹預,明晰產權,賦予中央銀行獨立執行貨幣和彙率政策的權力,加快資本和金融市場改革,不斷提高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從而為貿易自由化和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通過多邊貿易體製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可促進發展。以上就是對發展中歸家貿易政策製定的若幹見解。

參考文獻:

[1]李坤望,張伯偉.國際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