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保護發展區定位下的渝東南生態旅遊發展研究(3 / 3)

(四)加快建設,實施景區升級戰略

渝東南生態旅遊多停留在較低的水平,景區小、旅遊品種單一、民族風情不濃等嚴重製約了景區發展,景區升級迫在眉睫。一是實施產品差異化戰略。應充分利用豐富的生態景觀、文化、民俗等資源,推廣生態果園、生態酒店、采摘籬園、生態漁村、休閑農莊、山水人家、養生山吧、民族風苑、避暑山村等全新旅遊業態,引導生態旅遊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路。二是營銷品牌化戰略。各地應根據自身的生態、文化、建築、民俗等條件,創建並打響自身的特色化生態旅遊品牌。也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創建、樹立區域性品牌,以品牌促營銷,以營銷促發展。三是管理組織化戰略。各地要建立旅遊協會、合作社等組織,加強行業自律,規範行業行為。四是實施主題景觀戰略。培育新型旅遊資源,強化主題景觀打造。推進創意農業,整合其他產業資源、建設人工景觀、策劃旅遊節慶等。五是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挖掘傳統“三農”旅遊資源,推進立體休閑。建立生態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民俗園,開展土家族苗族民族風情展示、表演。

(五)挖掘文化內涵,體現民族風情

渝東南是我國直轄市中唯一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是重慶最大的“民俗生態旅遊區”。一是研究、整理土司文化、苗王文化、鹽丹文化、流放文化和佛道文化。二是修繕、保護石柱西沱鎮雲梯街、黔江漢磚懸棺、酉陽龔灘古鎮、彭水苗寨等建築景觀,開發與開放石柱秦良玉陵、武隆長孫無忌墓、彭水的壽字石刻、乾隆行宮、洪安古鎮、萬壽寨、龍河岩棺等人文景觀。三是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化、載體化打造。建議建立“民族風情保護園區”,在一定範圍內集中民族風情的表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讓遊客體驗感受秀山花燈、土家囉兒調、土家擺手舞、麵具陽戲、儺戲等少數民族文化,整體提升渝東南地區旅遊的曆史文化內涵和民族民俗特色。四是加大紅色文化景區建設力度,推進趙世炎故居、南腰界、萬濤故居等紅色旅遊景區開發和建設。五是搞好民俗文化節、賽,如武隆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武陵山民俗文化藝術節、酉陽桃花源土家擺手舞節等“活動型”節慶賽事。六是規範發展寺廟禮佛、香客朝覲等活動。

(六)加強區域合作,共建精品旅遊

繼續加大渝東南旅遊聯盟的作用,成立固定的合作組織,建立合作機製,統一協調區域內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力實施以交通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讓各景區互通互聯,提高通達性;開展景區規劃建設的合作,避免重複建設。開展生態旅遊宣傳合作,在媒體、網絡上統一宣傳口徑,避免作不利於區域內其它地方的宣傳,鼓勵、支持各旅遊社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旅遊活動。

在景區建設上,開發以仙女山、黃水林海、武陵仙山等為主的山林草場觀光度假產品,以烏江畫廊、小南海、阿依河等為主的峽江湖泊觀光休閑產品,以龔灘、洪安、濯水、西沱、鬱山等為主的觀光體驗產品,以主題農莊農場、牧場漁場、蓴菜基地、果園茶園等為主的農業觀光休閑產品,以土家聚落、土家文化主題公園、苗家山寨等為主的社區鄉村休閑度假產品,提升並規範農家樂、林家樂、漁家樂、牧家樂、避暑山村等“農戶型”休閑體驗產品。

在精品線路建設上,首先,積極融入武陵山核心旅遊圈和大武陵旅遊圈,對接張家界—酉陽—秀山—黔江—彭水—武隆、恩施—鹹豐—黔江—酉陽—秀山—銅仁、武隆—彭水—烏江畫廊—酉陽—沿河—秀山—張家界(烏江畫廊)精品線路。其次,加快建設重慶—武隆(芙蓉江、仙女山)—彭水(烏江畫廊)—酉陽(桃花源、趙世炎故居)—秀山(洪安邊城)—張家界、重慶—武隆(仙女山、芙蓉洞)—彭水—黔江(小南海、神龜峽濯水古鎮)—酉陽(龍潭古鎮、桃花源)—秀山(洪安邊城)—張家界、長江三峽—豐都鬼城—石柱(黃水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區)—黔江(小南海—神龜峽)—酉陽(龍潭古鎮、桃花源)—秀山—張家界線路。通過加強區域內外旅遊發展的協作配合與統籌規劃建設,實現資源互惠、客源互流、產品互聯、優勢互補。參考文獻:

[1]重慶市渝東南地區旅遊發展規劃(修編).

[2]重慶旅遊政務網.

[3]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