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保護發展區定位下的渝東南生態旅遊發展研究(2 / 3)

(四)旅遊人才儲備不足

由於渝東南地區生態旅遊起步晚,生態旅遊的開發和研究均處於較低層次上,導致旅遊人才儲備少,經營管理人員更顯不足。現有的從業人員缺乏必要而係統的培訓,雖有重慶旅遊職業學院在該區域,但是其為渝東南培養旅遊人才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許多生態旅遊區的管理人員由村幹部兼任或由當地農民擔任,從業人員多以家庭成員為主,素質普遍低下。

(五)景區發展模式雷同單一

渝東南景區定位不準或不清晰,導致在發展上特色不鮮明,發模式單一。傳統旅遊發展多,體育休閑、避暑納涼、鄉村休閑度假、地質奇觀科考等發展少,且產業鏈不長,導致旅遊經濟內部結構不協調。生態旅遊多集中開發休閑娛樂和觀光農業等產品,而對生態文化和土家、苗族民風民俗資源的重視不夠,開發不多。

(六)經營管理粗放,環境保護不到位

學習別人的先進管理經驗的要求不強烈,經營管理粗放,景區形象的意識不強。宣傳促銷的力度不夠,在新媒體上和重慶市外宣傳少,除個別景區外宣傳語不足以吸引人,主動宣傳和參加集體促銷的意識和要求不強烈。部分景區缺乏必要的監測和管理手段,管理效率低下,監管不到位,景觀的生態整體性和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環保宣傳力度不夠,保護措施不嚴,造成文化景觀的破壞和旅遊活動的視覺汙染。

三、發展渝東南地區生態旅遊的對策與建議

(一)搶抓機遇,樹立生態旅遊理念

渝東南發展生態旅遊正當其時,要抓住國家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和支持西部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機遇,用好用活這些政策,充分發揮這些政策的疊加效應。同時,也要抓住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慶五大功能區建設的機遇。在搶抓機遇的同時,更要樹立生態發展觀念。一是要樹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注重維護社會發展的生態基礎,從生態價值的角度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把人對自然的改造限製在生態條件所容許的限度內。二是要樹立新的生態旅遊的發展觀,按照產業、文化、服務、市場一體化的思路,將各種類型的生態旅遊形態進行有效的整合、規範,全麵推進觀念、體製、經營、科技的創新。三是樹立合作共贏的觀念。隻有抱團合作,才能避免單打獨鬥、重複建設,實現良性的發展。

(二)科學規劃,嚴格管理

在規劃方麵:一是製定《重慶市渝東南地區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和各區縣域生態旅遊發展規劃。規劃必須是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統籌規劃生態農業觀光、體育休閑、文化娛樂、原生態體驗、避暑納涼、鄉村休閑度假、地質奇觀科考等生態旅遊形態,並將其融入武陵山地區、渝東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二是要將生態旅遊發展納入全區域科學化、規範化和法製化的軌道。按照生態旅遊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規範生態旅遊飯店、旅行社、景區(點)、車船公司、娛樂購物場所等各類單位和個人的經營服務行為。

在政府管理方麵:一是加強對生態旅遊發展的領導;二是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水平,創新宏觀管理能力;三是實施人才強旅戰略;四是加大生態旅遊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五是繼續加大生態旅遊市場的治理整頓力度,建立和完善監督機製,加強監管;六是抓好生態旅遊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平,健全生態旅遊質量監督管理機構和投訴機製;七是加強生態旅遊價格管理,規範收費行為,嚴厲打擊價格欺詐、兜售假冒偽劣商品和擾亂旅遊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八是進一步規範旅行社、導遊人員等各類生態旅遊經營和服務人員的行為。

(三)加大宣傳,創新營銷手段

渝東南離成都、重慶、武漢、貴陽等大城市不遠,大城市的喧囂與快節奏讓人們周末更希望享受寧靜與清新的空氣。但他們對渝東南的了解不是很多,這就需要在宣傳上多作文章。一是繼續推進傳統營銷方式,加大在國家、省(市)及國外報紙、電台、電視等平麵媒體上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高速路廣告牌、城市廣告屏幕、宣傳手冊、名信片等手段和方式,向域外宣傳渝東南生態旅遊。二是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建立渝東南生態旅遊網站(各景區建立自己的網站)實施網絡營銷,利用網上廣告、網上推銷、網上谘詢、網上市場調查,開展生態旅遊商務活動,增強生態旅遊競爭力。區縣旅遊政務網要加強網站建設,及時更新信息資料,推介自己的生態旅遊產品。三是積極組團參加各種生態旅遊展會、交易會、交流會,將渝東南生態旅遊推向全國乃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