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馬桶蓋見中國製造業
經濟研究
作者:杜沛霖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就國貨競爭力下降的原因做了多方麵的分析和對比。著研究政府的監管體係和企業售後服務對消費者選擇的影響。最後有針對性的提出完善我國產品質量監督體係和售後服務體係的構想。
[關鍵詞]:馬桶蓋 產品質量 監管體係 售後服務
一、研究背景
新年伊始,國內中產階級去日本購買國產馬桶蓋的群體性行為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源於吳曉波先生寫了《去日本買隻馬桶蓋》這篇文章,隨後有了250多萬的天量點擊率,幾經其他媒體的轉發,不斷的在蝴蝶效應的發酵下,“馬桶蓋”也登上了頭條。
這件群體性事件,部分反映出國內中產階級對國貨消費信心指數很低,不利於國內企業調整產業結構,也不利於中國對內拉動內需的經濟目標的實現。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麵對中日兩國在商品產銷和售後服務的差距作了一般性對比。希望能給中國企業改進自身產品和服務帶來一些啟發。
二、中日企業產品產銷對比
首先,國內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給消費者購買選擇提供了困難。進行市場調研的時候,發現我國各種馬桶蓋種類繁多,沒有執行一定的標準,功能和種類差異巨大,給顧客選擇造成一定困難;而日本的馬桶蓋隻有幾種樣式,並且馬桶蓋的適應性強,幾乎適應所有的馬桶。挑選日本的馬桶蓋降低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贏得了顧客的消費需求。
日本的馬桶蓋在質量上有保證。執行嚴格的質量標準。中國的產品隻有出口產品,才執行高規格的質量標準。顯然,中國的製造商執行雙重標準,出口產品,做的又精又細,對內銷的產品絲毫不重視質量,存在欺詐消費者的現象。
中國商品監管體係存在重大漏洞。日本不僅擁有完善的質量檢測體係,而且能夠嚴苛地執行。中國的產品質量檢測體係不夠完整,中國的官員又不能做好商品的抽樣檢測工作,最終讓國內消費者付出購買偽劣國貨的代價,導致中國消費者對國貨缺乏信任。所以國貨的銷售量持續走低。
商家缺乏售後服務意識。一旦涉及理賠問題就不斷推諉和拖延,從而導致不良口碑不斷發酵,最終徹底失去自己的品牌形象。中國的企業向來缺乏信譽觀念,容易失去老客戶。據統計,發展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是保持一個老客戶成本的5-6倍,而售後服務環節是保持老客戶的重要環節。而日本很多都是百年企業,依靠的就是信譽,售後服務係統完善,讓消費者放心購買。這又增加了日本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核心技術讓貼上日本標簽的產品更加吸引消費者。眾所周知,日本資源匱乏,從國外進口原料,依靠工人宮頸的技術和手藝,加工成成品再出口。在電影《半澤直樹》中,一顆小小的樹脂螺絲就是日本製造業立足於世界製造業的真實寫照。在一些腐蝕性較高的環境下,不再適合金屬螺絲,樹脂螺絲的特點是耐受力一定的範圍高溫,熱脹冷縮範圍小以及耐腐蝕。大多應用在高精尖的設備上,可是中國依舊生產不出高質量的樹脂螺絲。由此種種原因拉開中日兩國產品質量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