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的西藏第三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思考(2 / 3)

西藏地處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位於我國的西部邊遠地區、位置偏遠,區位條件閉塞、地勢高峻,同時受氣候寒冷等自然條件的影響,旅遊業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1979年12月,西藏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和中國國際旅行社拉薩分社成立,專門負責管理和組織旅遊事業,這兩個機構的成立標誌著西藏旅遊業的起步。1984年中央召開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同年2月,西藏旅遊公司成立。1985年,旅遊人數從1981年的8624人增加到1985年的71980人,實現旅遊收入399萬元,分別是1981年的8.35倍和1.5倍。在之後的30多年中,除1988、1989、1990、2008年受達賴集團在拉薩不斷製造騷亂事件的影響,西藏旅遊業遭到破壞,其餘年份的旅遊人數一直保持逐年增加的態勢。特別是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通車、西藏的旅遊勝地林芝機場通航,西藏的交通條件改善後,旅遊人數從2005年的180.1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1058.4萬人,旅遊總收入從19.35億元增加到126.48億元。旅遊總收入占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33.48%,處於絕對主導的地位。

二、西藏第三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民主改革以來,西藏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西藏第三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產業結構逐漸優化,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一)第三產業層次偏低,內部結構不合理

西藏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和西部其他地區一樣表現為結構層次偏低、內部結構不合理的共性,與其他西部地區不同的是,西藏的第三產業是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且傳統行業所占比例過大,如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等都屬於傳統服務業,占西藏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的61%。而三產中現代新興行業才是市場需求比較大的行業,且發展潛力大,然而這些行業需要的技術性較強,且受很多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在西藏現代服務業中比重相對較低,近幾年,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現代服務業中的旅遊業快速發展,才逐步改善了比例較低的現狀。根據學者楊明洪對西藏產業結構演化的研究成果表明,西藏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的結構分布,其原因主要與投資有關,尤其是國有經濟的投資,國有經濟投資所占比例高達90%,這些投資中絕大部分被二、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所占有。

(二)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不強,帶動力不足

西藏第三產業內部的各行業中為生活服務部門的增加值遠超過為生產服務的部門,生活部門領域的工作能被機器代替的工作很少,所以隻有雇人來幹,從而是大量吸納就業的部門。第三產業能夠很好的解決社會就業問題,所以得到社會、政府的重視和支持。西藏大部分地方都屬於農牧區,農業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80%上,大量的農業人口都從事牧業,僅有很小的一部分比例從事第三產業。但近幾年,隨著農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機械化,還有第三產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從就業結構角度分析,第一產業比例不斷降低,從2007年到2012年降低9.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有所提高,2007年到2012年提高了7.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在吸納就業力方麵有所貢獻,但增長的速度很慢,百分比徘徊在0.2-2.8之間。2011到2012年增長最快,也才提高了2.8個百分點,甚至在2008年到2009年還下降了0.2個百分點。(三)第三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差距較大

西藏各地市之間由於曆史、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等方麵的差異,且遠離內地大市場等原因,導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順序的不同,也導致第三產業在各地市GDP中所占比重也有所不同。2012年,拉薩、日喀則、昌都、林芝四地市第三產業占GDP中比重較大,那曲、阿裏、山南三地區第三產業比重較小。2012年,西藏拉薩、昌都、山南、日喀則、那曲、阿裏、林芝等區域第三產業增速分別為9.6%、19.3%、9.9%、17.7%、10.5%、7.6%和12.7%;由此可知,7地市中第三產業增長速度較快有昌都、日喀則、林芝三地區,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與這三地市的交通條件、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很大關係,如昌都近兩年進行的舊城改造,增加了很多務工人員,日喀則、林芝兩地區的機場分別通航,從而帶來了旅遊資源,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很大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