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人們不願被告知不要去做某事一樣,人們也不願受到別人的擺布。每個人對諸多的挑剔都會感到厭煩。因此,所謂的最後通牒也常常擺脫不了遭到拒絕的命運。
作為青少年,你對此可能會有更深的感受。你可能經常收到別人的最後通牒,這也是你渴望成年的原因之一,你相信這種狀況會隨之結束。對你來說,應付各種命令的最好方法就是像一個成年人那樣與你的父母和老師進行交流,並且在一開始你就要表示出他們不能再把你當作孩子來對待。
人們喜歡有所選擇
人們喜歡有所選擇地做事。所以飯店裏才會有菜單,超市裏有上萬種不同的商品,同一牌子的車有25種不同的顏色,旅行包有2000多種款式,就連上大學也有好多種選擇。有所選擇是民主的基礎。
如果我告訴你必須去做什麼或禁止你做什麼,你一定會產生強烈的反感,因為你沒有了選擇的自由。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選擇”本性的體現。
下麵是一個有趣的心理測試,可以對人的這種本性做出進一步的說明。假設你把100人關在一間屋子裏,讓他們每人完成一份多選題的考卷,當他們拿起卷紙時,會聽到一種刺耳的聲音。他們要在這種聲音的幹擾下答完卷紙,然後你算出他們的平均分。
你再挑選100人,讓他們答同樣的卷紙。與上組人不同的是,你在房間安裝了一個按鈕,並告訴他們:“你們在答卷時會聽到刺耳的聲音。我隻是想檢驗一下你們在受到噪音的幹擾時成績會怎樣。如果你覺得無法忍受,可以按下按鈕,噪音便會停止,按者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實驗結果顯示,第二組的分數要遠遠高於第一組,即使他們根本沒有按下按鈕。同一份卷,同一種噪音,唯一不同的是第二組成員多了一個選擇,即他們可以放棄這種選擇。由此可見,人類“選擇”本性的影響力有多大。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你要“請求”別人去做某事而不是“要求”,人們對它們會產生不同的反應。無論何時,當你要求別人去做某些事情時,他們都會產生與之相抵觸的情緒。因為你忽視了人類本性的作用。
人們各不相同
觀察一下周圍的人,你會注意到:
有的人整潔,有的人髒亂。
有的人謹小慎微,有的人粗枝大葉。
有的人喜愛藝術,有的人專注於某種技能。
有的人悲觀消沉,有的人樂觀向上;
有的人善於駕禦詞彙,有的人對數字有敏銳的感覺。
有的人注重理智,有的人依賴情感。
有的人自信,有的人自卑。
有的人內向,有的人外向。
有的人喜歡優雅別致的餐廳,有的人喜歡簡單便捷的快餐店。
有的人雷厲風行,有的人慵懶成性。
有的人脾氣暴躁,有的人性格溫和。
總之,人與人之間是各不相同、互有分別的。如果僅僅因為你自己是個整潔、細心、熱愛藝術、害羞且性情溫和的人就認為所有人都是這樣,那你就大錯而特錯了。你要明白這一點,當你麵對這個事實時,你首先要問自己:“我能接受所有人都是不同的這一事實嗎?”
人們難以接受突然的變故
當人們對某一事物習慣和適應了之後就希望它能一直保持原狀。一般而言人們是不願接受突發變故的。例如,如果有一天你的母親告訴你,你們家將搬往另一座城市,那麼你也許會感到很不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