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們氣衝衝地去找謊架子理論。豈料,人家謊架子穩如泰山地說,是你們要我扯謊的啊!眾人苦笑而語塞。可見,看影子戲在當時,對鄉民們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影子戲班子的戲路,和當地流行的楚劇、漢劇相似,以師承為本。一出戲,從對白到吟唱,由師傅自上傳下,基本不變。那些所謂的影子演員,是用動物皮質製作的各種人物造型。戲班子每次出行,光皮影人物就要裝幾大箱。箱子皮質,四角用熟銅片打包、鉚實,使用起來,結實又輕便。
由於戲班子也屬匠人活路,吃江湖飯,和其他手藝行當樣,有自己的路數,戲班子裏的人都尊稱那些皮影人物為“影子菩薩”。按他們的說法就是,那些皮影人物在世時,絕非等閑之輩,演唱日久,早已經作古立名或者成仙封聖的先人,會借助影子附體,顯靈。因此,每個皮影人物身上,都附著靈魂,需多加敬奉,萬萬褻瀆不得。
在印象裏,樂家畈影子戲班的保留節目,有《說唐》、《楊家將》、《西遊記》、《封神榜》及東西南北係列等。所謂東西南北,依次是《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五虎平南》、《羅通掃北》等,多是武戲。既然是戲,就少不了對白和吟唱。不過,影子戲的唱法,相對楚劇和漢劇而言,單調許多,全憑吟唱者運氣出聲緩急高低不同而已。很多時候還有假聲,那些假聲對喜怒哀樂情緒的表狀,起到了極大的修飾作用。有時候聲調高亢,響遏行雲,很有些吼秦腔味道。不過,人物對白卻很有意思,用語以本地方言俚語為主,其中有很多詼諧幽默的語句,經常被台下觀眾拿來學舌。
唱影子戲,講究聲、手協調。戲裏人物的動作,全靠幕後那些看不見的手操縱。人們將那些操縱影子的動作,稱之為提影子。在手和影子之間,有著很多根竹簽連接。那些竹簽依據幕後光源對於投影的效果,傳遞著人的指令,從而左右著戲裏人物的行為。戲裏角色的語言,也同時由人在後台配音。逢武打時,就有人拿根木棒,有節奏地敲打著戲台,再配之以鑼、鼓、鑔、鈸、梆的快節奏打擊,擬音,發出各種兵器聲響。台下觀眾隔了幕布,看皮影人物的諸般做派,慢慢地進入劇情後,就完全沉浸在劇情之中,覺得表演特別真實。
因此,在影子戲班裏,提影子的人尤其重要。影子提得好,展現給觀眾的就是活靈活現的人物,包括各種打鬥動作,輾轉騰挪,十分逼真。
當然,演出時配音的同步性也很重要,否則會露出破綻。一次,唱的是《西遊記》,正當配音的人半閉著眼,“西天路上險得很,石頭瓦片都成精……”唱得起勁時,提影子的人慌忙火急地到處找孫悟空來降妖捉怪。可是,找了半天,怎麼也找不到。於是,趕忙拿手來捅配音。配音一愣神,立馬明白,可聲音又不能停。配音的人就在後台咿咿呀呀地支吾了起來。台下觀眾慢慢覺得有些不對勁,開始起哄。還好,劇務突然從攤放影子的簸箕裏,找到了孫悟空。趕緊提上前台,這回說唱者靈機一動:“台上不見了孫大聖,簸箕裏麵顯威靈!”觀眾頓時哄堂大笑,至今傳為笑談。該台詞也成了故鄉一帶,對那些遊手好閑不務正業者最好的形容。
我在故鄉豐城中學讀初中時,有個學長叫國林的,就是樂家畈人。很有文藝天賦,尤其善於吹笛子。他的一曲笛子獨奏《揚鞭催馬運糧忙》,吹得圓潤自如,多次在校內外文藝演出中獲獎。後來,聽說他讀完初中就回家,跟戲班子學唱影子戲了。後來又聽說,有了國林的加入,樂家畈的影子戲班子,很紅火了一段時間。我高中時的同班同學喜林,是國林的堂弟,也在畢業後,學唱影子戲。
如今,隨著社會的日漸進步,視聽傳媒已充分發達,電視、電影、影碟、卡拉OK、迪吧、書籍等等,豐富著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影子戲也和其他傳統的藝術表演形式一樣,逐漸式微。離家已久,樂家畈影子戲班現今是否生存著,還難說。無論怎樣,故鄉影子戲給我留下的記憶,將陪伴終身。
責任編輯聶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