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隻是一則童話。真正的結果是,那些水蠆一旦從水底鑽出來後,就不再是水蠆了,它們全都長了翅膀,變成了蜻蜓,沒法再鑽進水裏,告訴小水蠆們消息了。那些小水蠆們的等待,也就永無結果了。
記得夏天裏,每逢大雨前,就有許多蜻蜓在水塘上麵,作超低空飛行。飛行時,蜻蜓的尾巴在水麵上一點一點的,人們稱之為蜻蜓點水。其實,那是蜻蜓在產卵。蜻蜓產卵後,那些蟲卵就變成了水蠆,一直生活在水裏。水蠆在水裏大約要生活兩年左右。這期間,水蠆隨著時間的增長,要不斷地進行蛻皮,大致蛻變十多次後,它們才能長大,從水裏鑽出來,羽化成蜻蜓,飛向藍天。小水蠆們在水裏生活的那段時間,和魚類一樣,是變溫動物,用鰓呼吸,依靠捕食水中的孑孓和其他的微生物生存。在我們老家,鄉民們多不識水蠆,以為是蝦類。有時車水後,水車埠子裏會有水蠆及小魚蝦,鄉民們於是將它們一起,用灰麵裹了,油炸吃,很香。待水蠆經過艱難的蛻變,成蜻蜓後,生活習性也隨之改變,專吃蚊、蠅等,大體說來,是為益蟲。
一天跟遠在老家的母親通電話,偶爾問及蜻蜓。母親說,你還不曉得啊,現在不比往日,青子(老家人都這麼稱呼)已經很少了。問原因,母親說,大概是現在種莊稼用農藥太多,青子都被鬧死了。仔細想來,我離開老家的年歲並不很久,但蜻蜓的命運卻落到如此悲慘的地步,實在是沒有想到的。在快速發展經濟,上下都追求GDP的政府官員們手裏,不知和蜻蜓一樣難逃厄運的事物還會有多少?
故鄉的皮影戲
皮影戲,在鄂東地方被稱為影子戲。打記事起,我就對它十分喜愛。那時候,鄉村文化生活相當貧乏,沒有電視機,更沒有互聯網,就連偶爾才放一次的電影,也多是樣板戲。鄉民們除了聽聽收音機、廣播和被召集去看一些由文藝宣傳隊表演的那些帶強烈政治色彩的節目外,很難得有自己喜歡的文娛活動。好在村子裏還有說善書和唱影子戲的,算是那個並不遙遠的年代裏,鄉民們不可多得的精神慰藉。
據說,皮影戲的起源,在陝西關中地區,至今的陝西華縣仍被人們當做皮影戲的故鄉。具體說到皮影戲的發明,還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很有些關係。據班固的《漢書》記載,當年劉徹的寵妃李夫人早逝,劉徹十分懷念她。有方士齊少翁知道帝子心思,就說能為他招回美人魂。於是,齊方士命人在夜裏架起帷帳,叫那個癡情的漢武帝端坐帳中。齊少翁領人在帳外,點燈燃燭,焚香幾許。還真奇怪,思美心切的劉徹果然於恍惚中,在帳幕上看到了李美人那“傾國傾城”的形象。然而,好景不長,香煙散去,美人依然不知所終。悲傷欲絕的劉徹當即寫下了那首流傳至今的:“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悼亡詩。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於是,這種帶有祭祀性質的活動,就逐漸由都城長安向四周傳開,並衍生出了後來用牛、羊、驢等動物皮雕刻製作,賦予人物豐富表演形式的皮影戲。
不過,皮影戲真正形成的時代尚無確考。但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它至少在宋代已經成型和盛行。宋代以後至明清,皮影戲一直受到宮廷和民間的喜愛,表演遍及全國各地,並與曲藝、語言、習俗結合,發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戲藝術。元代時,皮影戲曾流傳到域外的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及東南亞。清代乾隆年間,皮影戲傳入法國巴黎、馬賽和英國倫敦。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吸引了不少國外戲迷,老外稱之為“中國燈影”。
在兒時記憶裏,故鄉唱影子戲的班子不少。大部分班子以村落和姓氏為基礎組建。與我們村隔河相望的樂家畈,就有個影子戲班。每到農閑,就有一些村子派出代表,上門去找戲班子聯係,下定金,約定某日去唱一台,同時商定好所唱曲目。而對於請戲班子的酬儀,則由村裏按人頭分攤。也有一些辦紅白喜事人家,常自家花錢請,全村一起看,以示大方。給戲班子的報酬,有現金,但更多的時候是給實物,如米、麵、油什麼的,論斤兩。
那時候,隻要聽說哪裏唱影子戲,鄉民們就算跑上幾十裏路,就算刮風下雨,也要去看。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說是鄰村梅家大凹有個人,善於扯謊,人稱謊架子。一天,謊架子走親戚從我們村過,有好事者攔下他,要他當麵扯個謊,才準走。這時的謊架子,一副急匆匆趕路模樣,很無奈地說:“現在哪還有時間扯謊啊,我馬上要到祁鼓街去打油。晚上我們灣子裏要唱影子戲,這謊還是以後再扯吧。”見他如此說,那些好事者也沒強迫,放行。晚上,當我們村一幹人浩浩蕩蕩地趕了好幾裏地,去梅家大凹看戲時,卻發現村子裏黑燈瞎火的,哪有半點唱戲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