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位於馬薩諸塞州,屬於新英格蘭高地的一部分,這裏平均海拔高出海平麵200米,成為少數幾個沒有被淪為水下城的沿海城市之一。
華夏是多麼想念家鄉啊,來到這裏十二年了,隻回家過三趟,不是他不想回去,是研究實在太忙了。十二年時間,他從一名麻省理工大學的特招研究生到如今的三個博士學位,一個碩士學位,外加一次諾貝爾獎,這是中國首位科學領域諾獎獲得者,也是有史以來全世界最年輕的諾獎獲得者——他今年才28歲。
獲獎那天,曾經有美國記者在科學界做過一次網絡調查,結果70%的學者認為他在有生之年很可能再獲兩次諾獎,這絕對不是諂媚之辭。
兩年前華夏獲得的是諾貝爾生物學獎,得獎理由是因為他建立了一套人類和螞蟻的溝通係統。然而這套係統隻是一個工具(曆史上以實驗工具或實驗方法得獎的也不在少數),真正偉大的發現還在他現在研究的課題上——人工智能對螞蟻大腦的模擬。
大自然的進化其實比人類要聰明的多,人類很多發明的靈感都得益於生物:比如雷達就是受到蝙蝠超聲波的啟發;又如飛機造型模仿蜻蜓,潛艇聲納模仿鯨魚,甚至當下流行的太陽能電池板也開始模仿綠葉的光合作用。
當然,這些都是低層次的模仿,而華夏現在研究的課題才是劃時代的真正深層次的模擬。大家知道,螞蟻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1.4億年,它們是少數親眼目睹地球霸主恐龍滅絕的動物之一。螞蟻的大腦雖小,甚至小到要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但是其智力卻不比腦袋比它大1000倍的猴子弱。螞蟻組建的社會是完美的,其完美程度超過除人類之外的其它一切生物群體。
然而,過去的半個世紀,人工智能一直在走兩個極端:一種是經典派,這種觀點認為複雜度最終會導致突變,所以把馮.諾依曼結構不斷地疊加,隻要數量級足夠,智能就會在簡單的重複中突然產生;另一種則徹底摒棄前人的觀點,認為人腦是世界上唯一完美的結構,想要製造出和人一樣有智慧的機器,首先得把自己搞清楚。然而,人類對自己大腦的機理至今都沒有真正搞明白,於是研究陷入停滯。
自從華夏發明了螞蟻溝通工具以後,這種小小昆蟲的內心世界才向世人打開。於是出現了兩門新的學科,螞蟻智能學和螞蟻大腦學,特別是後者,其簡約而精致的腦結構已經逐漸成為人工智能芯片模擬的對象。這就是華夏現在主攻的課題,一旦成功其影響也是劃時代的,諾獎隻是錦上添花而已。
不過,這隻是隱形諾獎之一,還有一項說起來就有點蹊蹺了。在華夏的科研室裏躺著一塊晶石,是他前年回家在家鄉的山嶺裏挖螞蟻窩無意間發現的。晶石不大,一手可以掌握,在自然光下呈現幽幽的熒綠色,外形是一個標準的柏拉圖立體。大家知道,柏拉圖立體一共有五種,包括由正三角形組成的正四麵體、正八麵體、正二十麵體,由正方形組成的正六麵體,由正五邊形組成的正十二麵體。晶體外形結構屬於最後一種,也就是正十二麵體,這是柏拉圖立體中最為穩定的一種結構。但是根據世界礦物晶體大全記載,世界上“正十二麵體”的晶體隻有黃鐵礦和單質硼晶體,不過這兩種晶體結構隻是一般的十二麵體而不是柏拉圖立體。也就是說,世界上不存在典型的柏拉圖正十二麵晶體,因為這不符合晶體旋轉定律中的對稱性原理。為什麼華夏發現的這塊晶體是個例外,原因目前還是個迷。
不過更蹊蹺的事情發生在晶體的性能上,它就像一個深淵一樣吸收一切輻射。如果隻是吸收輻射也沒什麼稀奇的,自然界很多物體都會吸收輻射,比如利用微波爐烹調食物就是利用水分子吸收微波輻射的原理。但是不正常的是,這塊晶石吸收能量後溫度並不升高,甚至用高能激光束照射結果也一樣,晶體溫度絲毫不變。這用現代物理學絕對解釋不通,因為這違背能量守恒定律。
也許有人要問,這種隻吸收輻射的物體存在於地球上,地球上的熱量不會被吸光麼?畢竟熱量會通過輻射傳播。現在出現的這塊晶石不正像在地球上挖了一個變相的黑洞嗎?隻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周圍的溫度應該會趨向於絕對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