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煉身體是保持健康的積極手段。在西方的中小學裏,除了正規的體育課外,課外和家庭的體育活動更是豐富多彩。為了鍛煉健康的身體,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國都積極組織兒童參加野營、遊泳、徒步旅行之類的戶外活動,進行跑步、打球、體操等體育鍛煉。
專家建議,為了養成孩子體育鍛煉的習慣,家長最好和孩子一起鍛煉,讓你的家庭成為全民健身運動的基地。
以下幾種是比較適合家庭且容易使孩子發生興趣的健身運動:
(1)和孩子一起做遊戲
遊戲能引起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還能開發智力。在遊戲中孩子們能創造出一些口頭上的規則或新的動作組合,在體育活動中還可以充分發泄自己爭強好勝的心理。如跳繩,這是一種簡便而運動量較大的遊戲。家長可與孩子同時跳,以提高孩子活動興趣。基本動作學會後,可學其他花樣跳法。又如踢毽子、跳“房子”。孩子在進行這些體育遊戲活動時,身體各方麵的器官機能、協調平衡能力等不斷增強。
(2)教孩子遊泳
遊泳是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之一。當年毛澤東酷愛遊泳,年輕時戲水湘江,發豪言壯語“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六七十歲時還多次暢遊長江,寫下《水調歌頭·遊泳》,詞曰“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因為遊泳時,人體漂浮在水中進行抗阻力運動,外界衝擊強度小,所以有利於提高兒童的速度、耐力和靈敏性,又可減少外界運動強度對未發育成熟的骨、關節、肌肉和韌帶的衝擊。在夏天,家長可選擇安全河流地段教孩子學遊泳。
(3)和孩子一起放風箏
風箏俗稱“放鷂子”,為中國民間傳統體育活動。
放風箏曆史悠久,相傳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工匠魯班曾製木鳶飛上天空。後來以紙代木稱為紙鳶。到五代時期,又在紙鳶上係竹哨升入空中,風入竹哨,聲如箏鳴,因此稱“風箏”。風箏用細竹紮成骨架,再糊以紙或絹,係以長線,利用風力升入空中。風箏講究紮、糊、繪、放。紮,要達到對稱,左右吃風麵積相當;糊,要保證平整,幹淨利落;繪,要做到遠眺清楚,近看有真實感;放,要會依風力調整提線角度。
在陽春三月裏,家長可指導孩子製作風箏、放風箏,不僅可以增長知識,掌握技能,而且讓孩子在接觸大自然中鍛煉身體增長生活情趣。
(4)帶孩子旅行
旅行是鍛煉身體的手段之一,也是文化休息的良好活動內容。旅行可以鍛煉體魄,擴大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家長可以在假期帶孩子去旅行。春、夏、秋季應選擇海濱、湖畔、山清水秀林木繁多的地方,或具有季節地點的風景區;冬季可去冰天雪地的地方。旅行中要十分注意安全和衛生,飲食起居要有規律。
在家庭中讓孩子進行體育鍛煉,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鍛煉要持之以恒。體育鍛煉能增強孩子的體質,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但是體質的增強不是鍛煉一、二次就能達到目的的。必須經過多次反複的練習,動作才會變得熟練和協調,機能才能得到改進。鍛煉時斷時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僅沒有效果,反而會有副作用。鍛煉必須持之以恒。
二是鍛煉要注意孩子的興趣。要采用各種方法培養孩子熱愛體育的興趣。機械性的體育訓練往往會使孩子失去對鍛煉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