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間民俗觀念與生態環境的保護(1 / 2)

民間民俗觀念與生態環境的保護

來稿摘登

作者:彭誌文

如今,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整個社會一個嚴重的話題。然在漫長的農耕社會,雖然還沒出現“保護生態環境“這一詞彙,但在生產勞動中卻也積累了許多在客觀上起著保護生態環境作用的民俗禁忌及民風民規,且涉及各個方麵。這種自發產生的民俗,深植於世人思想之中,使大多數人在思想言行上受到約束,從而達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農耕社會生產力落後,科學不發達,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水平十分有限。這類保護生態民俗不具當今的環保理論依據,並且含有濃厚的鬼神迷信色彩。然其實用性很大,且是普遍性,對於保護生態環境起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故在千秋歲月裏,神州大地可說是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野獸出沒、魚類成群。環境之美,使得舊時的讀書人對家鄉的景觀一一命名,並寫有大量的十景八景一類詩詞。由於誰都知道的原因,這景那景大都不複存在。

民俗禁忌大都是雜亂零碎的,也從未見有人歸納總結,於鄉人而言則是易記易懂,更有普遍的實用性和影響性,這影響就是讓世世代代的鄉人不至那樣凶狂地亂砍濫伐和濫捕濫獵,從而始終做到取之有度,使生態保持平衡。

諸如民間的風水觀念。古人往往聚族成居,那時在屋場四周都植有眾多的樹木,其風水說法就是“屋場要暗,農田要光”。一棵棵大樹簇擁屋場,即是起著“藏風聚氣”的作用,四周荒涼空曠,屋場便顯得氣脈微弱,此將導致人丁不旺,種養不盛,財氣不暢。所以舊時屋場之人尤為看重屋場樹木的存在,無論樹木之大小或有多大用途,均不得砍伐而將其永久性地保存。保護樹木是屋場人的共同原則和意識。我鄉原有一處名叫“湖背樟林”的風景地帶,那地帶長有大大小小數百棵樟樹,1958年大辦食堂,伐樟作柴薪,後隻剩下區區兩棵。其中一棵長在一名叫劉蕘欽的退休教師家門口不遠。1985年,大屋場之農戶拆房另建,處理公產時,要將這古樟砍伐平分。唯劉老師不同意砍樹,卻又說服不了大家。砍樹那天,待鋸木匠到來時,劉老師一頭躺在樹下,任人勸說也不為所動。他說:“要砍樹,先砍我!”眾等相持不下時,倒是鋸木匠給以解圍:“我看這樣,既然劉老師愛惜這樹,也就算了,十七八戶人家,每戶隻分得幾十塊錢,耽誤我這半天功夫也算啦。”直到1997年,劉老師一病不起,還遺言兒女,將他安葬在古樟樹下,說是活著在世守住了這棵古樟,死後也要與其相伴,兒女也真的將他安葬在樹下。

那時,每處屋場的樹上都藏有眾多的各種鳥類,一天到晚都是嘰嘰喳喳的鳥叫聲,有的鳥叫尤為悅耳,使屋場呈現一派歡樂祥和景象。樹上的鳥,樹穴中的蛇,屋內天井的烏龜,那是禁止任何人去打去捉的。偶見樹上有幼鳥丟下來,即有人拿來樓梯,撿起幼鳥,送回鳥巢裏。秋季采摘果實,樹頂上的果實留與鳥食。大雪天裏,有人於屋場空坪及附近山上的空地掃開冰雪,撒幾把穀物喂鳥。

屋場之外,民間寺廟、祠堂處的樹木更沒人敢砍伐,因那將會冒犯和衝撞神靈及列祖列宗。我鄉一地有一靠近廟宇的千年紅豆杉,鄉人將其作為神樹而每去樹下祭祀。傳說很早以前有異地人在此山區伐木燒炭,燒炭師傅掂量這棵紅豆杉足可燒上千斤木炭,便決定砍伐這樹,砍樹這天,師兄師弟來到樹下,於樹前起誓念咒,接著焚紙燒香以祭妖魔鬼神,弗料,待師傅殺雄雞後,即刻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不省人事。另有師傅隨即“喊煞”,才將倒下的師傅救起,幾個人“飛”也似地離開了現場。另有故事傳說,往日偶有打銃套獵者,於紅豆杉地帶既打不到也套不到獵物。曾有人一銃打死紅豆杉樹上的一隻斑鳩,斑鳩雙腳掛在樹枝上就是不落下來,打銃人嚇得麵如土色,即便落荒而逃。這類故事傳說在地方民眾中就起著一種警示作用,讓人產生一種敬畏心理,這在客觀上確實起到了保護古樹名木的作用。試看民間許多寺廟、祠堂旁存有的古樹,甚至一些廟宇早已拆除,但其廟地仍屹立幾棵大樹,若非如此,豈不早已化為灰燼。

此外即有鬼神妖魔類的心理影響。民間大眾對妖魔鬼怪的存在向來深信不疑,人皆談鬼色變,即便少數不信迷信的人也盡量做到敬而遠之。舊時,民間父母對孩子於此常有相關的勸告,諸如不得在廟地撒尿拉屎,不得撿拾古樹下的幹柴枝,不得爬樹捉鳥,不得去古樹下玩耍,上山砍柴需留下筆直的樹苗,此叫“讓刀”。在靠江河的地方,相關河段及岸邊的古樹下,雖魚類成群,但不得去這些水域摸魚撒網。這類警示,讓孩子們自小養成一種敬畏心理。